2.6仁尚自由【4.10】2020-07-16

2.6仁尚自由【4.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論語·里仁4.10》)


楊伯峻: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規(guī)定要怎樣干,也沒規(guī)定不要怎樣干,只要怎樣干合理恰當,便怎樣干。”


錢穆:先生說:“君子對于天下事,沒有一定專主的,也沒有一定反對的,只求合于義便從。”


詳解:


本章的難點在于對“適”和“莫”的理解。一般的理解都偏于胸襟狹隘、見解庸俗、格局低下


解讀本章應從“天下”這個大局出發(fā)。什么是天下?天下者,世界也!有幾個人能有像孔子的寬廣心胸?沒有孔子的境界如何能夠理解孔子的格局?要真正讀懂孔子,先從心胸格局上下功夫吧!


孔子心懷天下,胸襟寬比大海,目光穿透歷史,所以他的話直到今天仍有很高的指導意義。


格局無非是空間和時間的定位,有人定位寬廣深遠,有人定位狹窄淺近。


海水豈能斗量?孔子說過:“不患,無位;患,所以立。”說的就是格局定位的方法。


患,就是心懷天下大局,而不僅是考慮“專注、怎樣干”這樣的瑣碎,也不是像某些人說的“適莫是疏遠和親近”這樣的庸俗人際關系,而應該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居高臨下來理解“適、莫”這兩個詞,從而達到高屋建瓴的層次。


“君子之於天下也”是綱,意思是“君子的志向在于天下”,后面三句是目。重新標點: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無適也


——適:本意是符合一定的空間,如這部車進入這個車庫正合適;張三適合這份工作等等。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引申為有限制范圍的思維方式,如適應形勢,適者生存。


——思想不要局限于人們設定的范圍。



無莫也


——莫:通慕,傾慕,設定崇拜偶像;偶像往往作為歷史的參照物而被僵化。孔子認為不能設定一個偶像讓民眾頂禮膜拜。由于歷史是發(fā)展的,設定的偶像卻不能隨著歷史發(fā)展,必然會成為民眾進步的絆腳石。人們不會忘記,古埃及人曾經將德高望重的法老做成木乃伊,作為民眾崇拜的偶像,現在還有誰去崇拜那些僵尸呢?


義之於比


——義:道義,合乎道義的真理;之于:在于;比:比對,檢驗,根據前文“天下”,這里相應指的是廣大民眾的實踐活動的檢驗。


——這是對“無適也!無莫也!”的原因的解釋:一切人為的思想設定,人為的樣板設定,都必須經受廣大民眾實踐的檢驗。

孔子的高明之處是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打破了世俗的禁忌,石破天驚地向世界發(fā)出震撼天地的吶喊。


——君子猶如巨人立于天地之間,承擔著天道人心的重任。一方面,孔子認為思想不能受人為設定的空間的禁錮,這不能想那也不能想,花兒只有一種顏色,鳥兒只有一種叫聲,光線調到朦朦朧朧,門窗關閉得嚴嚴實實,那成了什么世界?這不禁使人想起中世紀的宗教法庭,當時教會規(guī)定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都圍繞地球轉動,說其他是中心的就是犯法。布魯諾因為說太陽是中心而被教會燒死;哥白尼、伽利略也因此受迫害。


孔子的宗旨在自由——思想的自由。孔子從來沒有局限過自己的思想,也不會懾服于什么偶像。孔子認為只有解放思想,打破人為設置的枷鎖,破除對偶像的迷信,胸懷天下,放眼未來,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才能改變現在,創(chuàng)造未來。

回想改革開放初期,小崗村幾十個農民冒著坐牢殺頭的風險,按下血印分田到戶,才贏得豐衣足食的美好日子,如果思想局限在兩個“凡是”,行動懾于偶像的“威力”,改革開放大業(yè)早就胎死腹中了。

本章孔子站在面臨天下,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大局里,振聾發(fā)聵地提出思想自由的主張,也就是仁的準則之一——仁尚自由,從而成為世界文明的引領者。


譯文:


孔子說:“心懷天下的君子——思想不要局限于人們設定的范圍!思維不要被人們設置的偶像僵化!——合乎道義的真理在于經受住廣大民眾實踐活動的檢驗。”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