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概論》讀書筆記第1天(1—11頁)
凡有意愿走進兒童的世界,研究兒童文學,本書是必讀教材。朱自強教授立足于二十多年的兒童文學教學、研究經驗的學術性著作,讓我們系統的學習和了解兒童文學的前世今生,并在本著作中了解探究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并且專業指導我們如何從兒童文學中獲得思想的資源,進而處理自己的人生和人類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
本書在前言中講到:“兒童文學是智慧進化到較高水平的人類創造的一個文化奇跡,兒童文學是獨特而又了不起的藝術,兒童文學是一種世界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智慧的進一步進化,人們一定會不斷接近并終將認同這一認識。”朱自強教授把兒童文學上升到世界觀的一定高度,從事兒童文學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所做的兒童閱讀推廣則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前言清晰的預告讀者本書分為上下兩編:兒童文學原理和兒童文學體論。兒童文學原理包括:兒童文學本質論、發生原理論、讀者論、作家論、研究方法論五個核心問題;兒童文學體論中將兒童文學文體分類劃分為:韻語兒童文學、幻想兒童文學、寫實兒童文學、紀實兒童文學、科學文藝、動物文學、圖畫書七大類。朱自強教授治學嚴謹,每部分內容的生成原因和來龍去脈,都一一做了詳細介紹,細細讀來,句句干貨,著實是一堂必修課。
今天讀了第一章《兒童文學本質論》里的第一節“兒童是什么”的兩個部分內容。要了解兒童文學,必須要弄清楚“兒童是什么”這個看起來不算個問題,但又是很難回答的一個問題。但是兒童文學不能繞開兒童而去研究文學。因此本書起始就對“兒童”的追問開始。
朱自強教授從古今中外梳理了關于兒童的觀念。他認為兒童是與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兒童身上具有兒童特有的心理、感覺和情感,對此,成年人必須給以理解和尊重。
兒童觀主要的歷史模式有:“白紙之喻”、“植物之喻”、“‘成人之父’之喻”和“未完成品”之喻。
其中“白紙之喻”讓我豁然開朗,原來我們總說的“兒童就是一張白紙”的觀點需要追溯到17世紀,英國的哲學家、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斷定人的一切知識和觀念都是在后天獲得的、都是從經驗中獲得的,他把兒童看成是“一張白紙或一塊蠟,可以隨心所欲的描畫或鑄造成時髦的樣式。”
讀到這里我很慶幸走到兒童閱讀推廣之路,否則我對兒童的觀點也不會超出這個范圍。
“植物之喻”不難理解,偉大的法國思想家盧梭在18世紀就明確提出“兒童是與成人完全不同的獨自存在,成人‘要尊重兒童。’”他把兒童的天性比喻成一株偶然生長在大路上的樹苗,教育要保護和培育這株正在成長的幼苗,讓兒童“避免受到文明中病態東西的污染,有機地、自然地從內部生長出‘它的果實’”。
正確定位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是培育和保護,而我們很多時候做的恰恰是對那一株幼苗的沖擊和摧毀,教育工作者還是要時刻警醒和自知啊。像德國教育思想家福祿培爾說“......從人的完美性和本來的健全性來看,一切專斷的、指示性的、絕對的和干預性的訓練、教育和教學必然地起著毀滅的、阻礙的、破壞的作用。”
這一段讀的我后背發涼,老師當的如果是在毀滅、阻礙和破壞兒童的發展,那老師這職業就不值得什么“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天天被歌頌了。福祿培爾提到“修剪”的概念,他把兒童比作葡萄藤,教育是“修剪”的過程,園丁應該耐心地、小心地、順應植物本性的去“修剪”,讓葡萄藤良好發育,自然開花結果。因為“修剪”,就是教育本身不會帶來葡萄,而葡萄藤自己才會帶來葡萄。
絕妙的比喻,讓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尊重兒童”,因為尊重兒童是尊重規律,尊重自然和生態的思想。
“‘成人之父’之喻”的布萊克講兒童又提了一個高度,作為18世紀被看作反抗產業革命的詩人,他將自然和兒童視為神圣,并注目于兒童身上表現出來的尊貴的基本人性。
華茲華斯作為英國浪漫派詩人的代表,他在著名的詩歌《虹》中將兒童尊奉為成人之父:“......嬰孩本是成年人的父親因而今后的歲月,我可以希望,貫穿著對自然的虔敬。”
“未完成品”之喻是將成人階段作為“發展”的最高目標,兒童是走在“發展”途中的“未成熟”的生命形態,而朱自強教授認為“童年走向成年,并不是只是理性能力這一條人生的曲線,而是還有感性能力這條曲線。人的感性能力(情感、想象力)在從童年走向成年的途中,是會出現退化的。”
所以1982年,美國的媒體文化研究學者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一書中,提到:“人類的童年,正像恐龍一樣,也在邁向絕跡的命運。”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