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一拿到這本書讀第一遍的時候就發現,這本書讀一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達到寫讀后感的程度最起碼得保證讀兩遍以上。否則很難將讀書之后的領略及感悟表達出來。寫讀后感我認為是一個首先先把書讀懂,在頭腦中有所領悟才能夠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再次通過文字形式輸出的過程。所以用心讀書是寫讀后感的前提。
本書在讀第一遍的時候我便確定了自己的流程:第一遍通讀盡可能的結合實際去理解,書上的例子舉的都特別親民,容易理解。讀第二遍的時候開始訓練章節后面的輔助練習,通過輔助練習可以明白自己處于什么樣狀態,并進一步整理第一遍列出的思維導圖。
第二遍讀書的時候發現前面章節的內容好多都是為后面章節做伏筆,本書的條理性非常強。讀書理解感悟之后更多的是付諸執行。在這七個習慣中不斷地提升自我修養。
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我們往往都有自己固有的思維定勢,書上把思維比喻成地圖,把現實比做地域。只有地圖印刷正確的了,才能帶領我們走向正確的目的地。如果地圖錯誤,即便再用功再努力,只能讓我們更快的到達錯誤的地方。書中的這個觀點與《活法》中人生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的公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讀完本書做完章節輔助行動之后,我覺得理解與聆聽是我目前最需要改進的素質。也是我章節輔助行動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兒。通過章節練習我也確立了自己應該在哪個環節需要落實理解與聆聽。
通過閱讀本書,確定了自己在七個習慣中培養獨立性的前三個習慣做得還可以讓自己接受。但是自己因為屬于贏/輸模式的類型,所以在與人協作的素質上比較欠缺,也就是由獨立性到互賴性過渡,是我目前需要成長的方向。
因為不夠理解,不會傾聽,做不到知己解彼。因為控制欲強所以不愿意去思考共贏與統合綜效的可能性。當發現了自身的這個問題之后便著重的知道自己需要修身養性的地方。
正如書中闡述的那樣,突破自己固有習慣如同飛船掙脫地球吸引力那樣有難度,但是不代表不可能。只要自己的決心跟意愿度達到了飛離引力的“速度”那么迎接我們的將是更浩渺的“性格宇宙”。
本書所列的習慣可以廣泛地運用于工作中及生活中,整本書讀完,我發現了自己與愛人的溝通,對孩子的教育,已經與同事之間的溝通與協作都存在好多問題。
也反思到自己與愛人日常溝通交流,自己一般處于贏/輸模式,而他則一直都處于輸/贏模式來包容我,而我卻習慣了這種模式的存在甚至連感恩的心情都沒有。通過對課后輔助行動的練習,發現越是對親密的人我們越是殘忍,我們會顧慮同事朋友的感受而比較在意對方的需求,而對自己最親密的愛人家人我們往往做得比較肆無忌憚,我甚至忘了他們也有需求,不會關注他們的情緒,也不會關注他們的感受。
這本書讀完還讓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寵辱不驚”,什么叫做“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用積極主動自由的選擇對來自外界刺激的回應,也應了那句“傷害并不是悲慘遭遇的本身而是我們對遭遇的回應”。(積極主動)
有句歌詞叫做“把每天都當作世界末日來相愛”,當我們生命所剩無幾的時候,我們心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否值得我們再次揣度與深思?屆時我們在面對即將耗盡的時間,我們是不是會過的將更加充實而有意義?
我始終覺得人生是個可以規劃的過程,心中提前設計好藍圖,必然也就會考慮需要實現所具備的條件,進而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我們可以提前先想象我們期待的結果是什么樣子,然后以這個為起點,現在就開始行動。就像編寫自己的人生劇本,父母給了我們封面,上天給了我們未知的厚度,剩下的內容需要自己用心去填寫(以終為始)
因為生命是有限的,我們尤其需要關注對自己來說什么才算是最重要的,并在它還不是很緊急的時候就把它做完,比方說運動健身,比方說學習閱讀。我們不能等到病入膏肓才想起去健身,也不能等到書到用時方恨少……(要事第一)
一直覺得有個叫做思維導圖的軟件特別好用,特別適合用于做會議記錄,我也很想給領導提這個建議。以后開會用手機思維導圖來做會議記錄。但是我又覺得領導應該不會同意這個建議。讀完這本書我就明白了我為什么會覺得領導不會同意,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在領導那邊有關會議這方面的情感賬戶嚴重不足,所以領導會強調開會不許帶手機,因為看不出來每個人是在做記錄還是在聊微信。所以我們需要用實際行動往這一情感賬戶里存夠足夠的余額,我們才有得以實現談條件的余額資本。這個賬戶同時也適用于家人與朋友。(情感賬戶)
開篇我就反思到了自己處于贏/輸的狀態,雙贏合作是我急需要學習的一個能力,如今世界都在一個共贏合作模式下,固執己見的模式必然會被世界淘汰。每個人在追求合作的時候都要考慮雙方共贏的可能,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改革。(雙贏思維)
我不是一個善解人意的人,我考慮問題的角度一般都不自覺的就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所以我在知己解彼這方面做得極其欠缺。不會想去了解對方,關注對方的需求與感受,也是通過讀完書開始著意的在意這一塊兒的行動。在遇到與自己內心想法不一致的情形,不在急于去否定,而試著坦然的接受,并感念于看待問題的可以從另一種角度。(知己解彼)
以前我與愛人直接溝通的時候,也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最后的處理結果一般都是以他妥協我而告終。讀完書之后,我發現原來我們可以在你我之間的觀點的基礎上去一起尋找倆人都能接受的第三方案,而不是另一個人必須要忍痛割愛的被迫服從。(統合綜效)
我原以為不斷更新是說把前六個習慣不停地運用不停的更新,但是讀完書之后,才發現不斷更新的范圍很廣,不僅是總結上述六個習慣,還有我們的身體,有我們的思維,有我們的情感,也有我們的行動。(不斷更新)
其實所有的習慣學完,從中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僅是一個開始,后期不停的反思與更正才是相當長遠的路程。就像即將飛離地球的飛船,在脫離引力的過程就是蓄積力量的過程,縱然難受,但是成功之后便是打破了自己的突破。即便需要終其一生,這樣也是值得,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突破自我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