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賈寶玉銜玉而生,家人引以為奇,對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周歲時老爹賈政給他抓周面試他的志向,沒想到這小子有著無數的東西不抓,偏偏伸手只把些脂粉釵環抓來玩弄。自此便被老爹視為將來的色魔,從此失去老爹的寵愛,開啟了噩夢一般的童年和青春期。
賈寶玉的愛胭脂,在《紅樓夢》全書中可謂是一以貫之。第九回,賈寶玉終于要開始上學,臨行前出門見黛玉,黛玉調侃他:“好,這一去,可定是要“蟾宮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寶玉聽了,顧左右而言他:“好妹妹,等我下了學再吃飯。和胭脂膏子也等我來再制。——都要上學的人了,心里惦記的還只有妹妹和胭脂。
其實寶玉愛吃胭脂的毛病一直都有的,但是直到第十九回中,襲人耍心機,想要勸他好好讀書的時候,才借著襲人的口講出來——“還有更要緊的一件事:再不許弄花兒,弄粉兒,偷著吃人嘴上擦的胭脂和那個愛紅的毛病兒了。”什么毛病?不但吃胭脂,還“偷著吃人嘴上擦的胭脂”?
說那么委婉干嘛,不就是想親親漂亮姑娘么。撩妹新技能:
——妹妹你嘴上的口紅好象啊,可以給我嘗嘗么?(你想嘗的是口紅還是妹妹的唇?)
——滾。
這說明什么?說明賈寶玉作為富家小少爺,身邊美女如云,從小就泡在蜜罐子里。跟小姑娘親親抱抱什么的,應該是常有的事。而且從第六回中和襲人初試云雨也可以看出,諾大的賈府,沒有小少爺得不到的東西。
那么問題來了,在林黛玉來之前,賈寶玉身邊已經有了這么多漂亮妹妹了,而且身材長相未必就比病怏怏,瘦兮兮,慘戚戚的林黛玉差。為什么賈寶玉唯獨對林黛玉情有獨鐘呢?甚至初次見面,一聽林黛玉說“沒玉”,登時發作起狂病來,狠命便要摔玉,嚇得地姑娘婆婆一干人,一擁而上去拾玉——那場面肯定很刺激。
從初次見面就發狂,到杜鵑騙寶玉說黛玉要被接走,而導致寶玉再次發癡甚至吐血。其實寶玉的心從第一次見面開始,就留在黛玉那里了。而身邊那些如云的美女,便也立刻就黯然失色了。這是為什么呢?
雖然曹雪芹告訴我們說這是“木石前盟”,是命中注定的,但是,在曹雪芹去世后一百年,一位叫愛德華·韋斯特馬克的芬蘭哲學家,提出了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答案,這個答案叫“韋斯特馬克效應”。
韋斯特馬克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兩個早年共同長大的兒童,在成年后通常不會對彼此產生性吸引力。而且,出生后六年的成長環境是一個關鍵時間點,其間生活在一起二者性吸引幾率全會大大降低。這種效應在許多地區和文化背景中都能夠觀察到。
韋斯特馬克研究發現,在以色列吉布茨(集體社區)中,孩童們會依照年齡(而不是血緣或其他關系)分開,在不同的群體中生活。在針對吉布茨成員的婚姻研究中,這些孩子長大后,同一群體成員間結婚的比例僅占3000個案例中的14例。而在這14對夫妻中,沒有任何一對是在出生后的頭六年一起被撫養長大的。
另外,一位叫武雅士的漢學人類學家,在臺灣對童養媳現象做了長期的深入研究。這些童養媳一般不到三歲,甚至有的不到一歲就和小丈夫生活在一起。他的研究發現,從小生活在一起的男孩女孩,很少成功結婚;而且在成功結婚的夫妻中,發生婚外情的概率非常高。
最終武雅士得出的結論是,“這是因為,人們不愿意與從小一起長大的人結婚和發生性關系。他們早年的共同經歷導致了性厭惡,使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孩子不愿結婚。當他們被迫結婚時,這種性厭惡又讓他們在婚外尋求性滿足。”
這是不是可以解釋,為什么賈寶玉的初次性喚醒,是在秦可卿的房間中完成的;而與襲人,也僅有“初試云雨”一次;而林妹妹遠道而來,卻瞬間擊敗了寶玉身邊所有的花花草草呢?
那么,現在你是否明白,和你青梅竹馬的那個人,最終你們為什么沒在一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