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大多數人的“常識”慣性,我竟然有了更多選擇

在當下愈演愈烈的K12學校教育過程中,連學生回家完成的 homework 等都普遍被要求拍成視頻發送到班群接受老師檢閱,這種“老大哥”似地入侵、控制私人生活的行為貌似屢屢得到默許。學生上課也是以刷題為主,記憶大量的事實知識和概念的定義而非理解概念。據我的教學經歷所知,全國各地學生做的題目都差不多,一學期下來試卷堆成山。如果按照“學習=做題”的邏輯,這樣的情況能否說在一定程度上已實現了“教育公平”了呢?另外,這些年也不知道哪里鉆出來那么多稀奇古怪的產物:幼小銜接班、小升初班、中考/高考火箭班……五花八門不勝枚舉,讓人匪夷所思。這些現象可以用一副畫描述出來,主題就是——搶!(無論搶的是什么,爭第一是要務。)

最近互聯網上也充斥各種長篇大論抒發著父母和老師們各自的委屈、抱怨甚至是口水仗。孩子呢?除了遺書,他們有機會說說他們的感受嗎?

孩子才是這種無端焦慮的受害者!可誰來關心他們怎么想?

無獨有偶的刷題式教學,我認為老師的邏輯普遍是這樣的:如果反復多做題,正確的概率就高。結果:
1、如果真的考分提高了,說明做題有效,那么繼續做題;
2、如果考分不如意,說明做題不夠多,那么還是繼續做題;
這種觀念先行的邏輯謬誤,害苦了孩子。

另一方面,除了做題,孩子們要得到好的成績就別無選擇了嗎?

學習=刷題;教育=命令做作業?這兩個等式成立嗎?
如果不承認,那為啥還個個焦慮得自愿鉆進牛角尖,走上獨木橋?
很多人常說:沒辦法。但你有沒有親自通過分析、證明過這種方法是否是獨一無二的方法?它真的像你所相信(或想象)的那么有效嗎?其它更好的方法呢?的確沒有別的可能性了嗎?

對了,順便為“考試技巧”正名一下。所謂技巧,是學習者在對知識的理解基礎上自己總結出的,在應用的認知層次上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理解都沒做到,想偷懶學技巧是白學的,因為不理解就用不好。別人的技巧是別人大腦里的產物,這是經驗性的而非原理,所以一定不是最簡潔的(奧卡姆剃刀原理,這里不啰嗦了)。最取巧的方法是通過自己的頭腦理解原理來總結出適合于自己的技巧!真正會學習的人都各有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技巧,畢達哥拉斯定理有400多種證明方法,這的確是有別于勾三股四弦五的經驗性推論。當時我做數學題,總喜歡窮盡所有可能的方法,理由只有一個:好玩!這是內在動機驅動我去做的。關于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問題,改時間再說,這里不再深究。

如果你對我以上的問題感興趣,并且拿不出事實(數據)來證明你從眾的信念。建議你最好還是退一步,替孩子考慮一下——如何給TA創造真正的學習條件,讓TA從小學會自主地,有選擇地安排自己的學習——人籌劃自己的一生可不是天生的,而是要學習的。

如果接受我的觀點,可繼續往下閱讀,對你一定有幫助——

選擇理論

選擇理論(Choice Theory)由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葛拉瑟(William Glasser)博士所創立,威廉·葛拉瑟也是現實治療的開發者。選擇理論在他的著作Choice Theory: A New Psychology of Personal Freedom(《選擇理論》)中有詳細論述。這是作者50多年從事心理學和心理輔導實踐的最高層次的理論結晶。

選擇理論認為,行為是我們生活的中心環節。我們的行為被以下的五種基因導向的需要所驅動著:生存、愛和歸屬、權力、自由、樂趣。在實踐中,最重要的需求是愛和歸屬,因為與我們關心的人的親密和聯系是滿足所有需求的必要條件。

選擇理論以七種關愛習慣取代了外部控制心理學七種致命習慣。外部控制,是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人的心理狀態,對人際關系都是有害的。當人們運用它時,它會破壞一方或雙方在這段關系中找到滿足感的能力,并導致彼此之間的疏離。幾乎所有的人類問題,如精神疾病、毒癮、暴力、犯罪、學業失敗、虐待配偶等,都是與外界疏離的根源。

關系和我們的習慣——七種關愛習慣 VS 七種致命習慣

理論內容

選擇理論闡述了人腦海中存在的“Quality World(優質世界)”優質世界伴隨我們的一生,人們把自己最珍惜的事物放在自己的優質世界中,主要是和我們關系密切的人,引以為傲的東西,信仰,人生價值等。我們每個人努力工作和生活,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優質世界成為現實。

不快樂的原因是和人的關系的失敗,比如和自己的伴侶,父母,孩子,朋友或者同事。不快樂的癥狀是各種各樣的。威廉·葛拉瑟醫生認為,“滿足”和“快樂”是有聯系,但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性是一種“滿足”,但是和在溫馨的家庭中產生的那種持續的“快樂”是兩碼事。所以,基于選擇理論的新現實治療法,重在改善患者的人際關系。

選擇理論認為,不快樂是一種精神疾病的表現,我們可以學習不同的行為來獲得更好的滿足。現實療法就側重于幫助病患學會作出不同的選擇

選擇理論的十大公理

1、在所有人的行為中,我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為。

2、所有我們能夠給予其它人的只有信息。
(我們從他人身上獲得的也只有信息)

3、所有長期存在的心理問題都是關系上出了問題。

4、有問題的關系總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一部分。

5、過去發生的事情對我們今天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回想過去的經歷卻對當下的生活基本上是沒有幫助的。當下重要的任務是改善現實中的重要關系。

6、我們要滿足這些需要只能通過滿足優質世界中的圖像。
(選擇理論認為,我們感知到的許多現實與別人迥異,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獨有另一個重要的世界,我們稱之為優質世界。這個優質世界由許多具體畫面組成,如果我們想要滿足自己的需要:生存、愛、性、歸屬、權力、自由、樂趣,最好的方法是實現這些畫面描繪的內容。這些畫面可能包括,我們需要共處的人,我們想擁有或體驗的事物,我們遵循的理念或信念系統。我們選擇的方式,都是想讓客觀世界的人、事、信念去更接近優秀世界中的這些畫面。)

7、從出生到死亡我們所有能做的只是行為。

8、我們被以下的五種基因導向的需要所驅動著:生存、愛與依附、權力、自由、樂趣。

9、我們可以選擇所有的總體行為,但是我們只能直接控制動作思考部分。然而,我們可以通過選擇動作和思考來間接控制我們的感覺和生理活動。

10、所有的行為都可以稱為總體行為,并且用動詞來描述。
(這包括四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動作、思考、感覺和生理活動。比如孩子熬夜偷玩手游這個行為,動作:熬夜偷玩手機;思考:想要放松或與朋友有更緊密的關系;感受:感到快樂;生理活動:大腦失去控制、興奮等等。)

選擇理論和教育的典型例子——Sudbury Valley School

下文摘自《選擇理論》(威廉·葛拉瑟)第一章——我們需要一種新心理學

譯者:鄭世彥

假如去問世界上所有不受饑餓、疾病或貧窮折磨且對生活似乎頗有追求的人“你們過得好嗎”,并要求他們給你一個誠實的答案,成千上萬的人會回答:“我過得不好。”如果你問為什么,他們幾乎都會因自己的痛苦而責難他人——愛人、妻子、丈夫、前任、孩子、父母、教師、學生或同事。世上幾乎沒有人不曾聽過這樣的話:“你讓我快瘋了……這真的讓我煩透了……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你讓我如此傷心,我忍無可忍了。”但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正是他們自己選擇了這些痛苦。

選擇理論認為,我們是出于實用目的而選擇去做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的,包括感受痛苦。別人既不能使我們悲傷,也不能使我們開心。我們能夠從別人那里得到或者給予他們的,只有信息,而信息本身并不能使一個人去做任何事或者感受任何東西。信息進入我們的大腦,然后對其進行加工,最后我們才決定去做什么。正如我將在本書中詳細解釋的:我們選擇了自己所有的行動和思維,也間接地選擇了幾乎所有的感受和大部分生理活動。這可能讓你感覺很糟糕,但它是事實:當你生病或感到疼痛時,身體經歷的大部分過程是你選擇的行動、思維或者日常生活的間接結果。

本書還展示了我們如何以及為何做出這些令人痛苦甚至瘋狂的選擇,而我們又如何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選擇理論告訴我們,人類對自己的生活擁有更強的控制力,比我們認識到的要多得多。不幸的是,我們有許多控制都是無效的。舉個例子,你選擇對孩子感到煩躁,然后你選擇大喊大叫并對他放狠話,而事情卻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采取更有效的控制,意味著在你與孩子以及他人相處時做出更好的選擇。通過選擇理論,你可以了解人類機能到底如何發揮作用,即我們的基因指令與生活經驗是如何結合的。

學習選擇理論的最佳方式是關注我們為什么選擇那些常見的痛苦,而我們一直認為這些痛苦是降臨到自己身上的。抑郁的時候,我們認為自己不能控制痛苦,自己是神經化學成分失衡的受害者,因此需要藥物(比如百憂解)來使自身化學成分恢復平衡。這是一個謬誤。我們對自身的痛苦擁有高度的控制力。我們很少是過去發生事件的受害者;而且正如第四章解釋的,對于我們選擇去做的事情來說,我們大腦中的化學成分是正常的。藥物或許會讓我們感覺好些,但它不會解決那些致使我們選擇痛苦的根源。

我們遇到那些不僅知道什么對自己有好處,還不幸地知道什么對我們有好處的人時,就已經埋下了所有不幸的種子。這些人帶著這種認識以及一個支配了我們思維數千年的壞傳統,感到有責任迫使我們去做他們認為對的事情。到目前為止,我們選擇反抗這種壓迫的方式正是人類痛苦的最大根源。選擇理論挑戰了“我知道什么對你有好處”這一古老傳統。本書就是要嘗試回答一個問題,幾乎所有人在不開心時都會不停地這樣問自己:“我如何能夠找到一種讓我既能過上我想要的生活,又能與身邊的人融洽相處的方法呢?”

以我從事精神病學實踐40 年的經驗來看,所有不幸的人都有一個共同問題:他們想要與某些人融洽相處,但總是事與愿違。我有過很多成功的治療案例,但我始終記得我的導師哈林頓(G. L. Harrington)——我所知道的最富經驗的精神病學家——所說的話:“如果這個領域所有的專業人員突然消失,這個世界將很難注意到他們的缺席。”他并不是在貶低我們所做的事情。他是說,如果精神病學的目標是抑制痛苦在這個世界上蔓延并幫助人類彼此融洽相處,那么他們現在的成就連皮毛都還沒有達到。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們需要一種可以使我們更加親密的新心理學。這種心理學必須簡單易懂,任何想學習的人都能學會。而且不單要易于理解,它還必須方便應用與實踐。我們現在的心理學沒有滿足以下條件,我們不知道如何融洽相處,哪怕是比以前好那么一點。事實上,現在的心理學使我們日漸疏遠。尤其在婚姻領域,傳統心理學明顯是無效的。

這種因破壞個人自由而摧毀人際關系的普遍心理學,被我稱為“外部控制心理學”。這種控制可能小到一個不贊成的眼神,也可能強大到威脅我們的生命,但無論怎樣,它都企圖迫使我們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最終,我們相信別人真能控制我們的感受或行為,這一信念奪走了所有人想要并且需要的個人自由。

外部控制心理學有一個簡單的操作性前提:懲罰那些做錯事的人,這樣他們就會去做我們認為對的事了;然后獎賞他們,這樣他們就會繼續聽從我們的“指揮”了。這一前提支配了世界上大多數人的思維。

這種心理學之所以盛行,是因為它獲得了那些掌權者——政府官員、父母、教師、商業管理者以及宗教領袖(他們定義對錯)的全力支持。而那些被控制的人——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幾乎沒有控制——在接受掌權者的控制過程中找到了安全感。不幸的是,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種控制、支配或強制的心理學正是遍布人間的痛苦的元兇。盡管我們努力減輕它,但是鮮有成效。

這種痛苦一直不能減退,并不是因為我們經過慎重考慮,然后認定控制他人是最好的選擇。它之所以持續,是因為當人們不聽從“指揮”時,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強迫和控制是有用的。我們的先輩、父母和祖父母、教師和領導,幾乎所有我們認識和了解的人都信奉這種心理學。我們利用強制達到目的的傳統由來已久,已經成了一種習慣,而且我們會不假思索地使用它,既不關心它從哪里來,也不曾問過它是否有效。

如果外部控制是諸多痛苦的根源,為什么就連深受其害的脆弱人群也仍然選擇它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它有用。它對掌權者有用,因為它經常讓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它對無權者也有用,因為他們體驗到了它在自己身上的作用,希望自己最終也能控制別人。社會最底層的人們總是“就高不就低”。但是,無權者接受它,更多還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沒有其他選擇,而且認為反抗會導致更壞的后果——這一點倒經常是對的。

所以不管怎樣,大多數人都在做著許多自己不想做的事。舉個例子,許多女性寧可忍受虐待也要維持婚姻,因為她們認為離開了會更糟糕。她們害怕無法養活自己,害怕失去自己的孩子,害怕就算離婚也無法解脫,甚至可能失去生命。許多人一直懷抱著希望:如果她們堅持下去,事情就會漸漸好轉。然而,本書不僅講述了人們為什么安于現狀并接受外部控制,還闡述了這樣一個事實——相信并使用外部控制對每個人(包括控制者和被控制者)都是有害的。舉個例子,虐待妻子的丈夫也經歷著痛苦(盡管程度不如他的妻子和家人),他也是外部控制心理學的受害者,他選擇了這樣的行為,也就失去了獲取幸福的所有機會。這種心理學是一場可怕的瘟疫,侵入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破壞了我們的幸福、健康、婚姻、家庭,剝奪了我們受教育的潛在可能,打擊了我們完成優質工作的意愿。它正是暴力、犯罪、藥物濫用和無愛之性在社會中盛行的原因。

本書旨在告知人們他們為此付出的代價以及如何減少這種代價,方法就是通過了解外部控制多么有害,用一種新的、支持性的人際關系理論取而代之。選擇理論即是這樣一種理論,它是一種內部控制心理學,解釋了我們為何以及如何做出那些決定自己生活的選擇。選擇理論是一種徹底的改變,能讓人從一種常識轉變為我期望看到的另一種新常識。這種改變并不容易。只有了解外部控制心理學的癥結所在,以及與人相處時為何必須以選擇理論取而代之,這種改變才有可能發生。在嘗試這樣做時,我們要不斷問自己:我要做的事會讓我與其他人更親密還是更疏遠呢?我們如何運用選擇理論及其效果,就是本書的核心和靈魂。

在本書中,我質疑了這個世界的傳統心理學,我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認識傳統心理學以及它對人類生活多么有害,我們需要看看人們因為依賴這種常識而遭受的痛苦,和即使在它明顯不起作用時還不放棄的事實。舉個例子,根據你了解的傳統心理學,你會因為十幾歲的兒子沒有完成作業而罰他周末不許出門。但是,你把他困在家里后,他仍然不做作業,事情甚至變得更糟了——你讓一個郁悶的青少年整個周末都在屋里轉來轉去。一個月之后,你開始思考:為什么我在反復地做這樣的事?一定有更好的辦法。

認識到這一點也許需要一段時間,因為懲罰兒子是你習以為常的一件事,它不像是一個選擇。你感覺它是對的。任何愛孩子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都會這樣做——你的父母可能就是這么對你的——而且如果你去問其他人,他們也都會說這樣做沒錯。基于一種普遍的常識,他們會說:“懲罰他啊,你為什么問我這么愚蠢的問題?你希望他長大后整天游手好閑嗎?”這個建議唯一的問題就是它很少奏效。如果你繼續懲罰兒子,他會不再跟你說話,也不再聽你說話。你們都會很痛苦,互相埋怨,而且他比以前更不愛做作業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一種違反常識的觀念總是讓人感到奇怪和不安,特別是涉及如何與子女打交道時,但如果想讓生活中少一點痛苦,你就要開放心態,去了解為何控制以及讓自己受到控制對人際關系的破壞力如此巨大,而你的幸福又依賴著這種關系。然后,你才可能愿意在某些你企圖控制他人但結果無效的情況下嘗試選擇理論。如果選擇理論更有用,你也許就會想放棄外部控制心理學,以選擇理論取而代之;根據我使用選擇理論20 年的經驗,我認為它不會讓你失望。即使傳統的心理學已經成為常識,但如果它有損人際關系,就應該被拋棄。

為了解釋我們應該放棄外部控制心理學的原因,我畫了一幅簡單的圖來比較兩種進步:技術進步和人性進步(見圖1-1)。這樣的對比并不常見,因為當我們提到進步,首先想到的就是技術,如圖所示,這種進步是如此明顯。我們很少考慮到人性進步(即人們比過去相處更和睦),因為我們還沒看到足夠多的現象,能讓我們感覺這個領域有顯著進步。

在過去的100 年里,我們的技術進步相當可觀:從第一架飛機發展到超音速飛機,再到探索火星,通信方面也從老式電話發展為互聯網。技術方面的進步日新月異,而人性進步卻不盡然。除了20 世紀60 年代公民權利方面的進步,以及20 世紀70 年代的質量管理帶來的職場人際關系的改善以外,我們的相處并沒有比以前更融洽。

有誰敢說我們在夫妻相處方面有任何進步?今天的家庭比起過去有了更好的面貌嗎?如果是這樣,我倒是孤陋寡聞了。我在學校工作,還沒有聽哪個教師說情況比起他或她剛開始教學時有了好轉。事實上,我倒聽說過更多相反的話——孩子們比以前更難教了。而且,在利潤至上以及為了謀利而大幅裁員的今天,再也沒有人鼓吹工作環境比多年前好很多了。事實上,甚至連老板也感到工作沒那么令人滿意了。

雖然我們在相處方面未能做出任何改進提升人性進步曲線,但我們有足夠的努力空間;毫無疑問,如果有更多人了解如何去做,我們就能做到。我們在許多地方發現了令人驚嘆的學校,教師和學生都能相互照顧,而且每個學生都勤奮學習并感到很快樂。我們也都見過幸福的夫妻、穩固的家庭以及那些對自己工作滿意的人,但是,你要他們解釋自己的幸福時,許多人吞吞吐吐,他們并不確定原因是什么。有人說“我們努力好好相處”,也有人說“也許是我們運氣好吧”,他們從來不說“我們不再試圖控制他人”,他們沒有認識到自己可能遵從了一種不同的理論——于無意中發現的選擇理論。

被問到技術進步的原因時,人們偶爾會提到良好的人際關系,許多人明白在某些情況下這兩者存在相關性。但是,很少有人把重大的技術進步歸因于運氣。技術之所以能取得進步,是因為我們愿意接受一種新理論或者是采用新方法來使用舊理論。

在所有改善關系的嘗試中,比如改善婚姻、家庭、學校或職場中的人際關系時,理論都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外部控制心理學的地位是如此牢固,我們就算取得了進步也感覺不到自己已經放棄了外部控制心理學,開始使用與其有本質差異的選擇理論。我要說的是,我們需要意識到另一種心理學的存在。

Summary(William Glasser)

選擇理論讓我們知道,我們控制自己的生活的程度比我們想象中更深。我們選擇了自己所做的一切。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理想化的優質世界,為了保護優質世界里畫面的完整性,我們會做很多過激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甚至是強迫別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

就算通過懲罰和威脅可以暫時達到我們的目的,但在下一次問題發生時,別人還是不愿意滿足我們,隔閡與矛盾依然存在。

父母養育子女的過程,也是孩子養成自己優質世界的過程。這是我們一生中難得的可以塑造別人的優質世界的機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