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上一篇日志還是在高考之后大學之前寫的,上了大學以后一直沒有寫過一篇長一點的東西,一方面是因為懶,一方面是因為實在是沒有什么東西可寫。前一陣我看到同學的日志總結自己2012年干了什么,一邊看我就一邊在反省自己。突然覺得不同的人生就好像是不同的電影或者電視劇。有的人好像主旋律片,你看他每天生活好像無聊,但是最后一定是一個大家看起來很好的結局。而有的人的生活好像毛片,每天過得很爽,但是情節單調場景單一,連對白都是那么幾句,最后的結局大家也肯定都濫熟于心了。用馬基里面矛盾的觀點來看,我認為,主旋律與毛片之間的矛盾就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最主要矛盾。既不想活在別人的意愿和價值觀里,又不想以前程為代價,與這個世界公然為敵。前者好似賣身,后者如同眾叛親離。比如《麥守》里的霍爾頓,比如大夢一場的董二千,都是生活在這種痛苦的矛盾中的。
記得臺灣的一個電臺在介紹萬青的時候三言兩語地說到了石家莊這個城市,大概意思是說這個二三線城市發展落后,青年紛紛離鄉,留在本地的青年前途大多不是很遠大(這是那個臺灣匪臺說的啊和我蹦子關系沒有)。于是才會有萬青這樣的人,才會有“敵視現實,虛構遠方”“前已無通路,后不見歸途”。其實我覺得這種心態和城市沒什么關系。小的時候我們明里暗里都給自己許了一些愿望,大多很偉大,少數很齷齪。這個時候就到了我們該把這些愿望折現的時候了。這就好像每個學期開學我們都會說“這個學期要好好學習啊”這種廢話,在前面所說的那種毛片的狀態下過了15周,然后到第16周開始傻逼了起來。我覺得我們的矛盾可能也是這樣,感嘆理想與現實背道而馳的那種撕裂的痛苦時產生的文藝之感,與考數理前夜你罵遍了傅立葉拉普拉斯祖宗十八代,還有你五十多歲的一個夜里拔劍四顧為之躊躇卻最終不可避免地軟了下去,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因為之前你打算好的很多事,今天突然嘩啦一下到你眼前,可是唉喲我操,不是你想的那個樣子。想要像之前想的那樣,就要賣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想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只能越走越遠。如果我們把你日后的真實成就與你之前的目標之差的絕對值記作Δx,把你自己想做的事與你實際做的事之差的絕對值記作ΔP,那么我們就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公式:ΔP?Δx >= h/2(其中h為一個常量,在不同的社會取值不同)我們把這個公式叫做海森堡“不準測”原理。
我希望自己的理想狀態是一種“三級片”的狀態。如果你看過李漁的《肉pt》就應該知道這個意思。它既有毛片里面愉快的生活,又有主旋律片教育大眾的意義,實在是一種完美的狀態。如果有一天我向你發去某種祝福的時候說祝愿你的人生是一部三級片,請你一定要相信我是在表達一種好的意思。
好了,我的話說完了。
retur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