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馬月”詞典上的解釋是泛指未來的歲月。另有一層意思是指不知哪年哪月。
據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解釋,“驢年馬月”用來指不可知的年月,即事情遙遙無期,不能實現而言;不過農歷沒有驢年,遂也稱“猴年馬月”。有專家認為,這個詞義多半源于方言的以訛傳訛,是“何年嘛月”諧音的變體。
但是,“猴年馬月”真的是存在的,而且就是現在這個月。
根據農歷干支紀年的算法,“猴年馬月”是十二年一輪回的一個月份,今年的農歷五月便是。中國歷法不僅創造了十二生肖紀年,還創造了十二生肖紀月。十二生肖紀年對應的是從子鼠開始,而月是從寅虎開始(由于商朝是把農歷十一月初一當做新年的開始,所以在農歷干支紀月中,十一月被稱為子月(鼠月),正月是為寅月(虎月))。人們把正月定為“虎月”,即寅虎對應農歷一月,以此類推,午馬則對應農歷五月。猴年是12年一個輪回,馬月是12個月一個輪回,凡猴年必有一個月是馬月。“猴年馬月”的周期是12年。上一個“猴年馬月”是2004年,下一個,則要等到2028年了。
2016年是農歷丙申年,也就是猴年,所以今年的農歷五月(6月5日至7月3日,共計29天),也就是人們常言的“猴年馬月”了。
所以呢,如果有人再跟你說等到猴年馬月,你馬上叫他兌現。
還是回頭開頭說的“驢年”,《漢語大詞典》中沒有收錄“猴年馬月”,只收有“驢年馬月”,釋義為“不可知的年月”。所以有人提出,我們平時所說的“猴年馬月”,其實就是古代“驢年馬月”的衍生品。
中國古代文化觀念中,“驢”常用來比喻丑陋、不光彩、倔強愚蠢的人或事物,禪籍中的“驢”也常用作詈詞,用來表示罵人的意思。
用“驢年”表示無期、不可知的年月,最早出現在五代的《祖堂集》中,《祖堂集》卷七中寫道,“縱然傳得,直到驢年,有什摩用處?”宋代釋道原的《景德傳燈錄》卷九中也有相關的說法:“石霜異日又問: ‘和尚一片骨敲著似銅鳴,向什么處去也?’師喚侍者,侍者應諾。師曰:‘驢年去?’”這里的“驢年”,也是無期的意思。
后來,人們將兩個字的說法擴展為四個字,用與驢屬性相同、外觀相似的馬來互文,產生了一個“驢年馬月”的成語,意思與“驢年”并無二致。例如《布水臺集》卷二十中,就有“羅訶三藐三佛陀,驢年馬月不為多”的說法。
至于“驢年馬月”為什么會變為“猴年馬月”,年代久遠,眾說紛紜。
與這個“驢年”對應的,在閩南話中有一種說法:“貓年”,中國十二生肖中也沒有屬貓的,意義便是和這個“驢年”類似,人們常說的一句話便是“等到屬貓年”,驢在南方是很少見的,沒有“驢年”的說法。
十二生肖沒有貓,傳說古代貓和老鼠是好兄弟,天帝要排定生肖,通知召開生肖大會,貓慣于打瞌睡,叫老鼠要叫醒他,然而老鼠沒有叫他獨自去了,結果老鼠排上了,貓就被落下了,從此貓和老鼠成了死對頭,貓一看到老鼠就想吃它。
從史實上講,十二生肖的說法源于干支紀年法,傳說產生于夏,但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考證的是,至少在漢代,十二生肖與地支的相配體系已經固定下來了。在漢代以前,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家貓,無論是《禮記》中所說的山貓,還是《詩經》中“有熊有羆,有貓有虎”的豹貓,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貓。
我們今天飼養的家貓的祖先,據說是印度的沙漠貓。印度貓進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始于漢明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過佛教而頻繁起來的時期。因此,貓來到中國的時間,距離干支紀年法的產生,恐怕已相差千年了,所以來晚了的貓自然沒有被納入十二生肖中。
有趣的是,與我們相鄰的越南,也有十二生肖,一樣是12種動物,與12地支相對應。越南人使用的十二生肖中只有1個生肖與中國不同——越南沒有“兔”,但有“貓”。中國的“兔年”,在越南成了“貓年”,在中國屬“兔”的人,到了越南就變成屬“貓”的了。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hello生活(hello_lives),以及“今日頭條”“天天快報”——“hello生活”頭條號、企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