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是看水,不是香水。
看水對于城里長大的孩子來說,是件沒有概念的事兒。即便是鄉(xiāng)下的孩子,年少一些的估計也不太知曉了。如今父輩們大都進城務工,留在家里種地的越來越少,加上水利建設比起十幾年前也先進不少,幾乎也就沒有什么看水的需要了。
為什么會突然想起看水這么件小事兒呢?最近在翻看《汪曾祺自選集》,這本集子號稱是“老頭兒生前最看重的一本集子”,里面收錄了汪老先生的部分作品,體裁分為詩、散文和短篇小說。對于詩歌和散文,我自覺沒有太多的鑒賞能力,也靜不下心來細細品味。所以閑暇時捧起這本集子,也是略過詩歌和散文的部分,徑直跳到短篇小說的部分。不求能獲得多大的文學熏陶,只當是聽老頭兒講故事,也是件頂有趣的事兒。老先生的短篇小說有好幾則是寫鄉(xiāng)村生活,其中有一篇名字就叫作《看水》。
在我還年幼的時代,村里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種稻子,收成的好壞或多或少會影響到一年的收入水平。水稻的熟成,離不開水的滋養(yǎng)。等到稻子抽穗之后,每個渴望豐收的農(nóng)民都知道,必須保證田地里有足夠的水來灌溉。那時候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遠沒有現(xiàn)在先進,犁地還是依靠耕牛和人力配合,收割普遍都還是用老式的人力收割機,那個像個大箱子的笨重的玩意兒,光是拖到地里就要花費好一番功夫。
同樣的,基礎的水利建設比起現(xiàn)在也落后了不少。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包括了育種、播種、灌溉和收割等一系列生產(chǎn)活動,稍微有點常識的人應該都能理解。在那個落后的年代,也沒有所謂的現(xiàn)代化灌溉系統(tǒng),看水這件不起眼的小事,幾乎等同于整個灌溉措施。種莊稼,當真就是看天吃飯的活兒。風調雨順的年頭,大家基本也就相安無事。一旦碰上干旱的時候,渠道里的水就成了大家爭相搶奪的資源。靠近渠道的田地,可謂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只消在渠道上挖開一個口子,水就嘩啦啦流到自家地里了。當然,也不能放松警惕,保不齊一旁的人家在你家田埂上挖一道缺口,辛辛苦苦放好的水就白白流走了。不是都說“肥水不流外人田”么!遇上這樣子的缺德事,兩家人能在田埂上揮著鋤頭扎扎實實干上一架!這些算是我關于“看水”這件事,一些蠻橫粗暴的兒時記憶了。
汪老的這篇《看水》,記錄的是果園小工小呂第一次夜間看水的經(jīng)歷。我雖然沒有自己去地里看過水,但是小時候爸爸經(jīng)常去田間看水,所以讀起來有種特別親切的感覺??此?,是件不分晝夜的事。只要地里缺水,就得去渠道上堆小土壩放水。遇到地勢條件不好的,水位達不到一定高度,不能直接流進田里,還得帶上水桶,一桶接一桶往地里灌。有一年分田,我家就分到了一塊這樣不好對付的田。到了田里缺水的時節(jié),老爸戴上草帽,扛著鋤頭,鋤頭翹起的后頭勾著一個鋁皮桶,大步流星地走在烈日當頭的田埂上,風風火火地就趕去看水了。(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