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生”而茫然,惟愿清醒》一文中跟大家伙兒講到Y小姐及她眼中的重男輕女現象之后,碰巧就有人給她在市里介紹了個據說各方面都還不錯的對象。Y小姐沒有心情相親,為不使中間人尷尬,便抱著交個朋友的心態與對方見了一面。誰知對方一見傾心,多次邀約不說,噓寒問暖更是不在話下。
對方985院校本科畢業,某市電臺主持人,論長相、內涵和家境,統統高于世俗評價的平均水平。評價標準當然因人而異,只是讓Y小姐感到不舒服的是,對方后幾次見面中途都要把他的博士畢業的親姐姐叫出來一起聚,并在最后一次見面中明確表明他們家一定要抱親孫子的想法:“第一胎沒生兒子沒關系,生第二胎第三胎嘛,反正我們家養得起”,語氣強硬,擺明完全沒有商量的余地,而坐在身旁的相親對象一聲不吭,表示默許。從那時起,Y小姐便不再感到不舒服了,沒有糾結和猶豫,那天之后他們再也沒有見面。
Y小姐總思量著,這個問題沒那么簡單。因為她發覺,“重男輕女”觀念不僅存在于農村,也存在于經濟發達的城鎮;不止深深左右傳統農耕家庭對子孫后代的傳續,也烙印在許多受過高等教育高智商高情商的新一代知識分子的頭腦中。這就像是一股燒不盡的“野火”,且具有代代延續的特性。跟過著怎樣的物質生活、拿著怎樣的文憑倒是好像沒太大關系。
一般聽到這樣的要求時,Y小姐總會一笑而過,倒不是真的如表面看上去那么輕松,只是她很好奇,這種在許多人心里根深蒂固的觀念,到底從何而來。“養兒防老”、“豐厚嫁妝”、“父權宗族制度”、“對男性神靈的崇拜”這些看似原因的分析,反而更像是“重男輕女”的結果了。
一定程度上,經濟上的不獨立使得一些女性擺脫不了在物質上對男性的依賴,而精神上的不獨立,更加固了這種依賴程度,上述列舉的這些原因,則是加固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制度保障而已,這也是一群相似的男兒們倡導起來的呢,只是浸染于其中的女性,也不約而同被“洗腦”了吧。
Y小姐倒愿意相信,這種似乎“傳統而自然”的觀念,來源于男女最基礎的身體差異上。在科技沒有那么發達的社會里,女性生娃、照顧娃變得“天經地義”,周圍總會有那么一些聲音告訴你,這是你的職責、甚至是全部職責。一些女性因為這些“職責”柔弱了身體、荒廢了學習,整裝待發重新走上職場,又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成不了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就只能當個遵守者了。
其實“生男生女”這個問題并不是Y小姐考量適婚對象的唯一標準,只是發現在這種觀念的家庭成長起來的男性,有些缺乏應該有的男子氣概卻同時還特別大男子主義的。討個對象需要先給家人過目、上個醫院看個感冒一定要叫上兄弟姐妹陪同、讓年過花甲的老娘低頭彎腰系鞋帶還覺得理所應當……這些例子或許極端,只是想表明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男性,有些被照顧得太多,有些為自己賦予的東西太多。肩上扛的負擔越重,越不能輕松前行,指望著大家遵循內心做一切最真切的選擇,哪來那么輕松容易呢。這樣說來,不管是男性女性,大家都有可能成為這種觀念下的受害者吧。恐怕的是,大家牢牢記住自己應該去完成的所謂“社會責任”,忘了自己要先成為獨立的個體。這也是Y小姐困惑的問題,這場看似“燒不盡的野火”,需要一場“綿綿不絕的春雨”才能撲滅啊。
文:小銀魚,本文歸【Nonsense23333】所有,謝絕非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