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莠子
《瑯琊榜之風起長林》與《瑯琊榜》一樣,片頭也是一只水墨畫抽象的昆蟲,《瑯琊榜》是一只蝴蝶,而《風起長林》則是一只蟬。蝴蝶,羽化翩然,讓人想到破繭重生,想到絢爛而短暫的生命,這一切無一不切合主角梅長蘇的命運。那么,蟬的意象又切合什么主題呢?
在《瑯琊榜》中,也出現過一次蟬,是在“朝堂辯論”的那一節。梅長蘇用一只玉蟬,請到了當時王公貴族想見一面都難的大儒周玄清,老先生之所以肯移步朝堂,是因為玉蟬乃是原太傅黎崇之物。周老問梅長蘇“你可明白黎兄身佩此蟬的寓意?”蘇兄漫吟一首詩來回答:“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蘇兄所吟的這首詩,是駱賓王的《在獄詠蟬》,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怒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做此詩。詩前有序,稱蟬
“聲以動容,德人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應節為變,寄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其真。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
古人認為蟬餐風飲露,極是高潔。但這般如隱士高人般高潔的蟬,在獄中看到,也添加了悲情的意味,因為駱賓王接著寫道:“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螳螂捕蟬,其后還有黃雀,一只蟬的命運總是多舛的。
從已經播出的十幾集故事情節來看,倒很有些“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意味。大梁朝堂之上,眾臣對長林王府無端猜忌,私心怨憤,以至于暗動手腳,自毀長城。這些人,宋浮也好,荀白水也好,皇后太子蕭元啟,統統都被夜秦的復仇者濮陽纓所利用。這個心思深沉的復仇者,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卻是毀滅大梁。在他眾多陰毒手段之下,大梁岌岌可危之時,成為眾矢之的長林王府,雖然被懷疑,被陷害,被冤屈,被打擊,卻不計前嫌,毅然起兵勤王,光復大梁。這是一片純粹的赤膽忠心了,從前如此,現在依然如此,此心可鑒日月,但若不是生死存亡的關頭,又有幾人明白呢?
內閣首輔荀白水說,“難道我們大梁的江山,天子的皇位,都要仰賴長林王府的品行不成?”這話說得是如此有道理,竟然一時想不出理由反對。長林軍也好,赤焰軍也罷,確實因為缺乏制度的制約,坐大到功高震主的程度,但同時也因為他們的強大,震懾著四境強敵,保護著大梁的安危。這是一種矛盾,特殊的才能功業,需要特殊的環境配給才可以實現,千里馬便要有千里馬的待遇,以常馬食之,卻期望可以日行千里,是要求過高了。何況,功高權重就會謀逆,這又是有什么理論依據呢?面對這沒有依據卻好像很有道理的無端揣測,也只能發出“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的感嘆了吧。
蟬,是比蝴蝶還要沉重悲涼的意象。
莠子原創,如需轉載,請在簡書莠子 留言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