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7歲的兒子,今天是他的生日,先祝他生日快樂。又長大了一歲,無論是心智還是身體都成長了不少。從今天開始,我希望他能開始拒絕一件事,那就是:拒絕別人再夸他“聰明‘!為什么呢?相信很多人都會疑惑。我們不是要盡可能的發自內心的贊美別人嗎?在這里,我討論的只是被人夸獎“聰明”這件小事。贊美這事太大了,可不是簡單就可以說清楚的。不過,看完本文后,你可能會對贊美這件事,有個新的認識。
先來看看這樣一個情形。一天晚上,你的鄰居給你送來了香噴噴的蛋糕,還帶著熱氣。你嘗了一口,真是太好吃了。這時,你會如何贊美你的鄰居呢?會夸她“你真聰明”嗎?應該不會,對嗎?否則,氣氛可能會馬上跌入冰點。你的鄰居可能不會當場翻臉,然后尷尬笑笑,從此不再來往。
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這樣的夸獎,并沒有帶來好的結果,反而可能害了對方呢?夸獎應該會產生正向的激勵啊,怎么會產生反作用呢?來看看發生在我的鄰居家的一件小事,看完你就能明白為什么了。
他家有個正在上小學的男孩,喜歡畫畫,也學畫畫有段日子了,畫得還不錯,但也不是非常好的那種。有一天,他畫了一幅非常棒的畫,明顯高于平時的水準。然后被他爸爸夸獎“你真聰明,這畫實在是太棒了”。孩子的這幅畫確實很棒,而且家長也沒有說違心的話。孩子在聽到這樣夸獎也很開心,當天還去吃了頓大餐。可是下次去上課時,死活不肯去了。你可能也猜到了,孩子的心中產生了畏懼心理。害怕再畫出來的畫沒有那么棒,不能得到夸獎,甚至還可能被批評。終于,拗不過家長的威逼利誘,還是去了。果然,畫得沒有前一次那么好了。孩子當然很不開心。盡管家長沒有說什么,也沒有給孩子好臉色看。別忘了,孩子可是能從你的眼神中讀懂一切的,孩子的內心產生了深深的羞恥感,但家長并沒有看出來。后來,每況愈下,畫得越來越差,不久就不再畫了。沒想到吧?夸獎孩子“你真聰明”這件小事,引發了這么嚴重的后果。可是還沒完,本來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不錯的,后來成績也在慢慢的下滑。現在,有時碰到這位鄰居,他也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你可能也發現了其中的關鍵所在。這樣的贊美,本質來說是一種評價,而且評價的是“整體自我”。孩子很可能會害怕配不上這樣的評價,憑空增加了不小的壓力。能把壓力轉化成動力的成年人都為數不多,更何況是更為敏感的孩子。所以,很多孩子在這樣的壓力面前,就不愿意再去進行新的嘗試。因為新的嘗試是有風險的,是可能失敗的,不如固步自封來得安全。趨利避害是每個人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孩子真的相信自己自己配得上這樣的評價就更糟糕了。由于評價是高于“整體自我”的實際情況的,所以差距是真實存在的,失敗是遲早的事。被捧得高高的之后,再摔下來,會帶來深深的羞恥感。更可怕的是,這種羞恥感會成為深刻的記憶。在日后遇到挫折時,羞恥記憶會一次又一次地被喚起,不僅做不好當下的事情,還會優于持續的失敗,使得羞恥感被持續地強化。孩子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甚至討厭自己。你知道的,人一旦討厭自己,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甚至抑郁或者自殺。現在,你能理解了,這樣的贊美,甚至比批評更可怕、更恐怖!
那么該怎么辦呢?就不能夸獎孩子了嗎?當然不是。除了評價“整體自我”以外,還有一種評價,就是評價行為。比如那個學畫畫的男孩,其實可以贊美他的顏色搭配,可以贊美他的線條細膩等等。這都是針對他的行為的,而不是針對“整體自我”的評價,這樣就可以形成正向激勵。類似的,批評也是一種評價,所以也應該只評價行為。也就說,批評具體的行為,而不是批評孩子笨,批評孩子不乖等等。但是,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總歸是種評價。而評價終究是一件讓人不舒服的事情。同時,成年人也高估了對孩子贊美的效果,低估了帶來的不良后果。其實,如果你真心、平等地與孩子交流過后,會發現孩子更需要的是認同感。認同感從哪里來?很簡單,就是進行“不評價的交流”。孩子需要家長“發現”他做了什么,而不需要告訴他做得怎么樣(事實上也不需要,外界環境中存在的評價已經太多了)。這需要家長要有充分的耐心,并且專心致志地與孩子溝通交流,而且不帶褒貶。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坦然地拒絕別人再夸自己的孩子“聰明”了,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