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時,家家戶戶都忙著踏青掃墓,不管遠的、近的還是都會陸陸續續回家,過年可以不回家,但清明節回家的不在少數,掃墓祭祖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所必須做的一件事情,其實它是追思溯源,緬懷先祖的一種禮儀方式,其實也是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忘本。
?傳統清明掃墓大概包括清理墓邊的雜草,燒紙,掛錢,放鞭炮。等等,每個環節都不能少,但是最近這兩年政府號召“倡導文明祭祀,杜絕燒紙陋習”。政府的考量是從環境,安全的方面去考量的,其實也是沒錯的。但是如果說燒紙能燒出霧薶。你說,你信么?清明上墳祭掃是延續了千年的風俗,早就深入人心,相傳是從春秋晉代晉文公為祭奠介子推開始就從民間推廣開來。已經深入人心。
?官方曾建議用鮮花代替燒紙,其實很難普及,第一,鮮花成本也不低,第二,民間說法燒紙錢是給先祖送衣服和生活費的,而鮮花不能承擔此項重任。也許,有人說人死了就沒了,他們哪會用這錢啊,都是哄鬼的。其實,我寧可相信祖先在那邊是存在的,也是要穿衣用錢的。因為有了這樣的寄托在,我們才會每年都在清明,冬至給他們送紙錢去;并且有了這樣情懷在,我們才會每年及時去,因為相信怕我們不及時去,怕他們在那邊過的不好。
如果說要禁,但我們不建議一刀切,我的提議最好是應該更好的規范這樣的傳統活動,讓燒紙和掛錢作為一項文化保存下來,并且這種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有政府去規劃,保護好這種傳承。但是,我們也不建議互相攀比,鋪張浪費。
?傳統文化不能丟,因為他是一種念想,如果大家都以其他方式去替代,其實慢慢就會淡忘了,如果一個人根都沒了,就好比沒有腳,你能走多遠呢?
今天我在這里,給合理的燒紙、掛錢以正名,其實這不是“陋習”,這是一種思念,一種教育,一種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