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年都28歲了還沒對象,我們在你們這個年紀早就結婚生子了,你也應該去找個好人家。”
“你這種性格就應該去做老師,特別適合。”
“你應該去學習設計,看你多有天賦啊!”
“你學習這么認真,應該去考研,不然太埋沒你的勤奮了。”
......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很多應該,常常會有人說你應該做什么,似乎你做了你就可以飛黃騰達,與眾不同一樣。
其實哪有那么多應該,
人生下來不就應該死去嗎?
但你見過誰就真的奔著死去嗎?
昨天,今天,高考。
好像很多年過去了,我還記得當年高考的模樣,奮斗了三年。
語文英語數學理科,每一道公式,每一次詩詞,每一次測試,每一個犯錯,都深深的記在心上。
備戰三年,只為最后一次考試,
從沒像那天一樣,像個戰士,
拿下一分,打敗千萬人。
可我卻深深記得另外一件事:
高考完填志愿時,有個阿姨打電話給我。她說:你應該出來找份工作,開始照顧自己,照顧家人。
我當時心一沉,沒想那么多。只回了一句:我想想吧。
但我心里只知道:既然我考了,我就要讀書,想走出家門,去看看世界。
后來我如愿了,考上大學,
順利讀完四年,拿到學位證書,
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大學四年每年都會鼓勵自己出去一次旅行,
遠到二十幾個小時出省,
近到幾個小時省內出游。
不為別的,只想走出去,
看看這個世界,不讓自己被“封閉”。
沒有人出生就知道應該做什么,
也沒有人一開始就知道自己適合什么,
摸爬滾打,披荊斬棘,
誰都是在努力和奮斗中一步步走過來。
有一朋友大學畢業后去了上海工作,一年回家兩三次不到。
有人跟他說:你應該回家工作,在外面工資也沒有很高,而且回家很不方便。
又有人跟他說:大家都回老家工作,你還不回來?
一開始他并不在意,因為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事業,工作穩定,想拼一把,根本就沒想要放棄。
后來說的人越來越多,自己也動搖,出于孝心也好,出于傳統三觀也罷,總歸有點自我懷疑。
“你說我是不是應該回家?進廠工作,月收入2000,每天騎著摩托躲著交警,只為了回家吃飯陪陪家人,有時候還得看他們為了一點小事吵架。”
聽完我只回了一句:“你喜歡嗎?”
他想都沒想立馬搖頭,其實我也猜到了。
“在外面過著月光族的生活,我也不想回到村子里進廠打工,畢竟那種生活能想到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能想完一輩子,那太恐怖了。”
說完他又補了一句:“我不喜歡。”
“那就不要回去,沒那么多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
是的,我們不喜歡回老家生活、工作,但不代表我們不孝順,不想陪在父母,陪在老人身邊,事實上我們比任何人都想,但現實和夢想很多時候是不相融的。
今年過年回老家,三大姑八大姨一聽說我回家就紛紛跑過來問:
“你今年幾歲啦?畢業沒有?在哪工作?工資多少?”
“有對象沒有?要結婚沒?”
“像你這個年紀,我們早就嫁人生小孩了,哪像你們年輕人,一天到晚不知道瞎忙什么,姑娘家就應該找個好人家嫁了才實在。”
what?
然后就像你們一樣每天洗衣做飯帶小孩?逛不完的菜市場,挑不完的地攤貨,沒完沒了地討論八卦?
NO!
如果現在就能想象得出未來幾十年要過的人生,我想我一定會害怕到逃跑的。
正是因為在她們身上看到了現實,我們才想會逃跑和改變吧。
總會有人問:你舍得嗎?
可我總告訴自己:有舍才有得。
想要擁有大海,
就得忘記天空的湛藍,
即使內心是多么的喜歡和渴望;
想要擁有外面的世界,
就得放下對自己無時無刻的責備。
責備自己不能守在家人身邊,
責備自己為何不能榮歸故里。
但人總得活著,時刻責備,那該多累,
有時候把情感麻木封閉,才能更好地打拼和奮斗。
多年前,我就捂著自己的胸口告訴自己:這是一條不歸路,但我不允許你后悔。
我們應該在二十幾歲就相夫教子
我們應該守在親人身邊才叫孝順
我們應該放棄學業早點出來打工
......
沒有人本就應該做什么,
路都是人走出來的,
不試一試,
你怎么知道你適合天空還是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