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講計劃下大單元教學,使分層次教學有效實施

今天,同初三畢業班的一位剛入職的年輕教師,交談農村初中數學教育教學問題。今年初三基礎差,學情呈金字塔式分布:尖子生少, 中等生也不多,學困生相當于金字塔底座,是大塊頭,單極分化嚴重,制約著學習效果。顯然按照教學進度執行,只有少數基礎良好的步調一致,圓滿完成學業,大面積學生連滾帶爬,也跟不上,所以面對這種不可思議的學情,如何因材施教,使得優生“吃好”,學困生“別餓著”,中等生“吃好”,實現真正的“脫貧”目標?

分層施教,因人而異,在初三畢業班,實施學講計劃下大單元教學設計,好比復式教學(原來是在同一口教室里,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年級上課),有不同于復式教學。真正的以學定教,真實的培優補差策略,真正的“脫貧最后一公里”。這樣不僅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發展,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更重要的是那么多中等以下大面積的學困生,在這一年內寶貴的學習時間里學有所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再厭惡數學,做數學學習小主人。就要實施學講計劃下大單元教學研究。

學講計劃下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就是在學講方式的指導下,圍繞著某一個數學學習專題,設計一系列的刨根問底式的問題串 ,逐個“物”化思維,理解創新,練習查漏補缺,解決單元主題的教學策略,就叫學講計劃下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它是基于“1+5+10”訓練形式(講解一遍,弄清算理五道題,隔天反復認真練習十遍),和“慢一點”,“講出來”,對學生無私的愛,打通“阻斷墻”,夯實“承重墻”。比如說一元二次方程的開平方解法。其他方法最終都要轉化為開平方法。那么你就要引導學生,復習平方根的概念,二次根式的概念以及相應的解題技能。而且要把這個解法,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學會,讓他們體會學習的樂趣。X的平方等于三,那么X就等于多少呢?X等于多少呢?想一想,誰的平方是三?對。一的平方是一;二的平方是4,這個數在一和二之間,這個平方數才是三。我們把這個數叫根號三。那么不會同學,就能夠理解根號三這個無理數的意義,然后,結果X等于根號三,或者X等于負根號三。這里又牽扯到,有理數乘除法則和計算技能;而有理數乘法,同號相乘得正,異號相乘得負。而理解這個法則,需要編個故事,打個比方,舉個例子……讓學生理解,講出來,明白過來,在反復思考練習中,理解掌握,運用時形成技能技巧。會的教不會的,“兵教兵”,不愁學不會。

每個學生按照題組、題例形式,做好示范題,練習題,反饋題,并經常復習,那么很快補上了。這樣就需整合教材,需要一定的教學功底,將系列知識方法,技能技巧掌握應用起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把一個個知識點理解消化了 ,這樣就可以順利的、不知不覺消化掌握。那么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具有較高的組織教學能力,整合教材能力,不厭其煩地激勵導學。所以不是簡簡單單的刷屏做題達到的。

你要做到這么一種心態,一種思想,就要經常進行課后真反思,并且從個人的教學實踐中,找到成功和不足的地方。接下來的每天,都是嶄新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貢獻,實現自身的價值,做好學生的榜樣,為托起明天的教育而努力!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