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多年未見的朋友夸我完全變了一個人,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羞澀。我暗自竊喜,想起熊太行老師在得到上寫過一篇名為《如何拯救一個害羞的靈魂》的文章,趕緊翻開重讀了一遍。
這篇文章開篇點明要害:大部分父母并沒有認識到孩子的害羞特質并不值得驕傲。有的父母甚至會將孩子的害羞當作“老實厚道”的優秀品質而沾沾自喜。正是這種對害羞的錯誤認知導致它逐漸成為兒少乃至成年人群體普遍存在的現象,由此引發了很多社會問題,比如難以跟別人溝通;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活得很累;無法維護自己權利。
不僅如此,害羞者希望在領導面前“好好表現”的想法容易對下派的任務一知半解。以至于無法有效開展工作,甚至會導致災難性后果。
除此之外,部分害羞的男性可能通過購買性服務來取代自己惡劣的親密關系和性關系;女性則容易養成酗酒惡習,或者沉迷于打麻將,或者求助于宗教,在日記里發泄情感。
那么害羞該如何克服?作者建議害羞者首先得求助于心理咨詢。其次可以依靠自我力量從認知、行為等方面做出改變。
改變之前錯誤的認知,可以在內心暗示給自己這幾句話。“沒有那么多人關注我和在乎我”;“我的笨拙,別人很快就會忘掉”;“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有時候,我太關注我自己。”。
行為訓練方法可以從熟人之間簡單地問候開始。“人生導演”的行為訓練方法也是克服害羞非常有效的途徑。
讀完本文,我有以下幾點收獲:
1、認知改變是基礎。錯誤的應對方式來源于錯誤認知,改變錯誤認知是攻克害羞難題的第一步。
2、行為訓練是關鍵。克服害羞其實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易到難,從詢問餐廳訂座到尋求陌生人幫助,一步一個腳印,邊實踐邊總結經驗,總結完畢再實踐。俗話說得好: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害羞者也不是突然就變得外向和自信的。
3、“人生導演”這樣有效的方法可以嘗試一下,效果應該不錯。
拿我舉個例子。我剛讀高中時不敢在公眾場合說話,跟同班同學走在一起都會覺得不自在,在喜歡的異性面前容易臉紅和心跳加速。沒過多久我便陷入孤獨、焦慮的狀態。
走投無路的我開始求助于學校的心理輔導員。她給我的一句衷告讓我印象深刻:所有的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太愛面子。
我開始在筆記本里記下這句話,把它謄寫在一張紙條上,貼在房間顯眼的位置。我再也不愿意品嘗孤單、焦慮的滋味。這種整天沒有朋友可以交流的感受想想都可怕。為了改變自我,我有意識地跟學習小組的同學們交流學習經驗,課外與他們一起鍛煉身體。每當我遇到讓我“心跳加速”的場合,我都會下意識地想起老師給我的建議:其實說錯話也無所謂,沒有那么多的人在意我的笨拙。
這樣實踐了一個學期,我在班里有了自己的哥們兒。現在的我也不再是當年那個害羞的小男孩。
熊老師開篇提及父母對待害羞的錯誤認知讓我印象深刻。在我身邊還有很多害羞的孩子被家長們貼上“不亂花錢”、“非常聽話”的標簽。希望這篇文章的思想能被更多的家長和老師們接納,也希望文章中提及的方法能切實有效地拯救一個又一個害羞的靈魂。畢竟戰勝害羞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擺脫害羞的人可以變得很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