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燕東園左鄰右舍》,仿佛是在讀一部時代的史詩。這里面有對那個時代學人的敬仰與緬懷,也有對歷史的反思與感悟。它告訴我們,那一代學人用他們的堅韌與執著,書寫了一個個傳奇。他們的人生軌跡與燕東園的小樓相互交織,成就了一段段永恒的記憶與傳奇。
在當今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燕東園的左鄰右舍仿佛是時間隧道中的守望者,靜靜地矗立在那里,見證著歷史的變遷與人間的悲歡離合。徐泓教授的《燕東園左鄰右舍》為我們打開了一個窺探歷史的窗口,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時代學人的生活與心路歷程。
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燕東園的回憶,更是對那一代學人的致敬與緬懷。燕東園曾居住著許多教育界的知名學者。他們以科學、文化救國,用知識為國家、為人民謀求福祉。這些學人們的故事,就像燕東園的小樓一樣,充滿了歷史的沉淀和人文的溫度。
作者通過對數十位燕二代的深入訪談,挖掘出許多珍貴的歷史細節和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個時代的學人們的生活狀態與心路歷程。
作者一直生活在燕東園40號,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通過本書,以燕東園為載體,帶我們走進那段歷史的現場,感受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書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個人物都仿佛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那些曾經的歡笑與淚水、理想與挫折都在文字間流淌。
燕東園經歷了兩個時期,從1927年到1952年,這是燕京時期,1952年7月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燕京大學撤銷,新北京大學遷入。開啟了燕東園的北大時期。作者逐個介紹每一戶人家主人的生平、工作、教學、生活情況,娓娓道來,如在眼前。
在這里我們可以重新回憶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再現那些將要被時光遺忘的大師們。
我們可以看到著名的教育家嚴修,在120年前,對他自己的子女們進行的嚴格的教育規劃。他在自家辦了幼兒園,稱為“蒙養園”,親自安排后輩的教育內容:
1、請武術教練教他們習武,強身健體;
2、聘名師楊芝華等人教授昆曲;
3、要求他們每人掌握一門樂器;
4、請吳清源、劉棣懷兩位圍棋高手教他們學圍棋;
5、請畫家劉子久教他們繪畫基本功;
6、每周練習大字,嚴修親自指點。
經濟學家嚴仁賡是嚴修的孫子,他回憶道:“祖父不僅要求我們成為高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而且希望我們每人都能學有一技之長,成為德智兼優、體魄健全、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的全面發展的人,這也正是他三十年辦學的基本方針。”。
在嚴修的教導下,嚴家的后代個個學有所成。
我們也可以看到在1932年清華大學新生人學考試上,陳寅恪先生如何出題。他出了一個上聯。讓學生對下聯。他的上聯只有三個字:“孫行者”。
由于當時社會上正流行白話文運動,有人在報上批評清華大學“食古不化”,出怪題難為考生。對此,陳寅恪提出四條理由:
1、測試考生能否區分虛字和實字及其應用;
2、測試考生能否區分平仄聲;
3、測試考生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
4、考察考生思想條理。
對對子的結果 ,只有三人獲得滿分。一個是“周祖謨”,他對的是“胡適之”。一個是“段學復”,他對的是“祖沖之”。還有一位得到滿分的學生對的是“王引之”。
我們還可以看到學者楊鐮是如何求真求是的。
1959年10月,坎曼爾詩箋在新疆米蘭遺址出土。當時粘合在一起,被當作一張紙,1962年,將兩張紙揭開后,并發現內面寫有漢字。1971年,時任史學會主席的郭沫若為之撰寫了《〈坎曼爾詩簽〉試探》,一時聲名大振。
1991年,楊鐮發表了《〈坎曼爾詩箋〉辨偽》,從多個角度質疑詩箋:
1、同時出土的文物中有文字的部分都是吐蕃文,且發掘報告無此文物;
2、兩張紙粘合時不可能不露出內面漢字;
3、從發現漢字到向上級匯報間隔時間過長(八年);
4、中亞穆斯林通常不會在已有漢字的廢紙上寫字;
5、反面察合臺文的語法和拼寫不會早于17世紀。
更為關鍵的證據是,楊鐮直接找到了當時發現漢字的考古人員,其中施惠昌親筆承認自己與李征(當時已去世)偽造了詩箋。
在《〈坎曼爾詩箋〉辨偽》中,楊鐮說:我們所做的, 只是一件具體文書的辨偽工作, 它之所以是必要的,還在于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另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
本書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時代的風貌,提供了一個深入思考歷史的契機。在燕東園的左鄰右舍中,我們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響,感受到那一代學人的堅韌與執著。正如何其芳在他的詩中所說:喜看圖書陳四壁,早知糞土古諸侯。
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國難的時候回來了,國運轉折的時候留下了,歷次政治運動經受了,改革開放以后再盡力了。
通過徐泓教授的筆觸,《燕東園左鄰右舍》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歷史的視角。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歷史風貌與社會變遷。這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那一代學人,也為我們提供了反思歷史的機會。
經過歷史,經過歲月,燕東園有的樓成為名人故居保護利用了,有的拆了,還剩下的還在默默地承載著燕園幾代人的青春與生命,成為歷史的見證。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一百年后,燕東園也將成為歷史。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的,一個時代結束了。燕東園書香門第的世外桃源,從此消蹤匿跡,一去不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