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場相遇
——讀《大教學論》有感
“‘大教學論’是用來闡明一種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們的全部藝術(shù),使得青年能夠‘迅速地、愉快地、徹底地’進行學習”當讀完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的最后一頁,輕輕合上書的那一刻,我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解讀。
突然領(lǐng)悟到,教育,便是一場相遇。是教與學的融合,是師與生的交流,是藝術(shù)與科學的統(tǒng)一,是信仰與熱愛的凝聚。
生命如此蓬勃,匯聚,進而壯觀,身為老師的我們,會在一個又一個路口,遇到像小彩豆一樣從四面八方聚來的孩子們,他們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緊緊依偎在一起,如夸美紐斯所說,他們的心靈如同樹木的種子,在流逝的時間中,教師用教育來浸潤他們的心靈,讓那實際已存在于種子里的樹木真正地迸發(fā)出生命的綠色。
夸美紐斯是三百多年前的捷克著名教育理論家,是近現(xiàn)代教育、教育學理論的最偉大的奠基人之一,而他的代表作《大教學論》更是被認為是教學論誕生的標志。歷史的長河緩緩向前推進,但他對教育事業(yè)的信念與思索,經(jīng)過時光錘煉被熬成精華,時至今日也依然啟迪著代代教育者不斷奮進。
個體的發(fā)展需要靠教育來實現(xiàn),而教育又需要教育者堅定的信念來支持。傅任敢教授在《夸美紐斯對幾個重要教育問題的主張——紀念夸美紐斯誕辰365周年》一文中指出,夸美紐斯對于教育力量的堅信是時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意義??涿兰~斯認為“我們不必從外面拿什么東西給一個人,我們只須使他的股友的、藏在身內(nèi)的東西展露出來。”這就是說,人有發(fā)展的極大可能性,但這種可能要靠教育來實現(xiàn),正如玉石要經(jīng)過雕琢才能變成飾物,牛馬要經(jīng)過訓(xùn)練才能為人服役一樣。人心又如土壤,白紙與蠟,“只要園丁當心”,土壤可以長出各種賞心悅目的植物,;“白紙上什么都沒有,但是什么都能寫上”,而蠟“也可以變成各種形式”,夸美紐斯認為人是可以加以外力進行鑄范的,這外力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環(huán)境,一種是教育,但教育可以左右環(huán)境的影響,由此可見教育是促進個體發(fā)展的重要實現(xiàn)手段。
在閱讀《大教學論》的時候,成長途中遇到的許多優(yōu)秀的老師浮現(xiàn)在眼前,有的明媚溫暖,有的嚴厲冷酷,但重要的是,他們都對教育滿懷信心,他們明白如何因材施教,從未輕易放棄那些所謂的“差生”。正如夸美紐斯所說,“我們差不多找不到一塊晦澀的鏡子到了完全反映不了任何影像的田地,我們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塊粗糙的模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東西的地步”我想唯有教師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教育的熱愛是難以通過系統(tǒng)的培訓(xùn)而獲得的,身為教育工作者應(yīng)該始終記得,唯有相信教育才能辦好教育。
在教學中,僅僅有教學的熱愛和信念是不夠的,教育者同樣需要重視教學方法。在書中的第十章至第十四章論證了改革舊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認為,教育辦的不好的原因是是教學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夠,也不是學科太難。他所說的教學方法包括教育方法和教學組織在內(nèi),不只是課堂講課方法。夸美紐斯就“教與學的一般要求”、“教與學的便易性原則、徹底性原則”、“教學的簡明性與迅速性原則”等進行了系統(tǒng)理論的敘述。大一暑假支教過一個月,初次在講臺授課難免有青澀之處,今日再讀《大教學論》不禁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也期待著自己再次登上講臺時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好的一課。教學方法運用于教學過程中需要基本的原則進行指引。書中夸美紐斯提出的許多卓越的主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覺”“直觀”“理解”“應(yīng)用”這些卓越的見解也一直運用于教學之中。
我想,真正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不僅僅是理性知識的堆積。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場相遇的過程。我們在這相遇中,實現(xiàn)教與學、知與行在實踐中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師生生命河流互相交織補充和灌溉。
教育是場相遇,與學生相遇,與同行相遇,與自己相遇……在這場相遇中我們努力去點亮學生,點亮彼此,也點亮自己;在這場相遇中,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無戒365挑戰(zhàn)營第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