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大學課程《心理學與生活》
1、需要:情緒和情感的催化劑
情緒和情感不是真的絕對主觀的東西,只是他在每個人心中的體驗是主觀的,而這種態度完全是由客觀事物激發的產生的一系列的行為反應,行為反應通常也是客觀存在的且可測量的。
情緒情感: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而一個客觀事物要想引起情緒和情感,則必須以需要為中介
客觀事物——>需要——>情緒情感——>主觀體驗——>行為
- 喜怒哀樂都是在客觀事物的刺激下激發并產生的
- 激發情緒與情感的前提是與自己的需要有關系
情緒和情感的性質是由人對刺激情境的認知來決定的
2、具身認知:誰說情緒是主觀的?
具身認知:人們的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存在強烈的聯系
身體——環境——認知
三者動態平衡,不同的環境下我們的情緒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 物理溫度可以影響我們的情緒,身體感覺和心理感覺經常是相通的。
- 冷和熱不僅可以用來形容溫度,還經常被用來形容人的性格和對某些情境的感受。
- 體溫升高使人們對他人的評價變得友善,同時也使自己待人接物時更加熱情、寬容。
3、微反應:你會察言觀色嗎?
微表情/微反應:一種自發性的表情動作,成為了解人類真實情感和內在情緒加工過程的一個窗口
姿態、聲音、表情、姿勢、語調
人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身體也會隨著變化,從而傳遞出各種非語言的信號。
4、共情:學會與他人聯接!
共情:又稱同感、同理心、移情等,顧名思義,就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對他人的處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
共情的四個特征:
- 接受他人觀點的能力,也就是至少能站在他人立場上認同他人的觀點
- 不要對他人進行評論
- 識別他人的情緒并且嘗試著與TA進行交流
- 與他人一起感受
共情 && 同情
共情是可以使人之間建立聯結的,同情卻讓人失去聯結
真正理解一個人的情緒:
首先,學會尊重,尊重他人才能讓我們想要去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才能讓我們不要去評價、甚至是批評他們。
其次,學會傾聽、學會換位思考。
再者,增加生活閱歷,豐富生活經驗,這樣我們才可能去設身處地,理解他們為什么會有那些情緒情感。
最后,學會接納,接納對方和對方的事情作為自己內心感受的一個部分。
5、所謂愛情:認知神經的視角
控制愛情的化學物質:內啡肽(使人愉悅的化學物質),多巴胺(神經遞質,傳遞興奮開心等信息)。
愛情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成癮行為。
獎賞回路 回報期望
挫折-攻擊原則
當我們的期望或目的無法被滿足,就會產生某種程度的憤怒心理,而攻擊就是這種憤怒的表現形式。
6、互補:你們是因為這個相愛的嗎?
互補性只是一個錯覺,人們更喜歡與自己相似形程度更高的人,高估了互相吸引的兩個個體之間的差異,或者錯誤的將促進兩個人互相吸引的因素歸因為這種差異。
相似性是促進兩個人相互吸引的最大推手,相似性廣泛地反映在人際關系的多種特質維度上。如興趣、價值觀、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等
促進人際吸引的因素:接近性和熟悉性
7、吃喝玩睡:與壓力同行
應激源:造成壓力的來源(外在/內在,具體可見/隱而不見)
急性應激:一種短暫的喚醒狀態,伴隨著典型的進攻或退縮行為。
慢性應激:一種長期的喚醒狀態,持續時間長,使人感到即便內在資源和外在資源加在一起也不能滿足壓力事件的要求。
壓力來源:生活事件、學習、錢、好事、生活方式、信息
壓力來自于應激源。人受到應激源刺激后的反應:
遇到威脅第一反應:呆住-》報警-》阻抗-》(長期阻抗)耗竭/死亡
行為減壓常見的方法:吃喝玩睡
8、上網:痛并快樂著
網絡交流主要是文字交流,難以傳達情緒和情感。
見面交流時人類大腦會產生一種荷爾蒙——催產素。
催產素會讓人減緩壓力,提高信任感,甚至激發愛的感覺。
網絡交流則難以產生這種物質。
網絡交流是一種弱聯系,面對面溝通才是一種強聯系。
”互聯網悖論“:通信聯系的增加和人際接觸減少的對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