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一九第四天,霧霾有反撲之勢,出門頭頂藍天,回家灰紅一片。
周末法定帶娃看世界+采購。樹熊妹妹再次現身,現在胳膊依然抽筋狀。超市里老公抱著娃,說:讓抱就抱吧,還能抱幾年呢!抱著抱著就長大了。娃媽偷樂~
回家筋疲力竭,依然按計劃看完了P17-P28。
此處應有掌聲,不少于30秒,使勁夸夸我自己~
這一節講了基本三角關系和重建自尊,這里的三角關系的三方指的是家庭中父母雙方和孩子。
曾經請一個很沉默的12歲男孩爸爸畫過一次家庭關系圖,畫出家中夫妻雙方和孩子的關系。男人畫了一個蹺蹺板,一頭是自己,另一頭是娃和娃媽。
畫完后忽然自言自語道:錯了,關系錯了。
書摘: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它的雛形。
來,來,來,我們換成現在最流行的話應該這樣說: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來源于各自的原生家庭。或者:原生家庭決定了每個人對世界的認識與態度。
孩子一直都是有樣學樣,教育者必須行大于言
心理學幾大流派,都會涉及有關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這里需要涉及本書以外的內容,認識錯誤的地方歡迎拍磚。(又開始后悔選錯書,大聲哭~~)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榮格
著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療。強調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闡述了無意識的作用,強調兒時記憶,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開辟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
【行為主義】華生 、斯金納
華生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強調兒時行為塑造。
【人本主義】馬斯洛、 ?羅杰斯
主張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強調對孩子的無條件積極關注。
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內驅力是人的需要,將其分為兩大類、七個層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羅杰斯讓人領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機體估價過程來處理經驗,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內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掌握自己的命運,修復被破壞的自我實現潛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這兩年,“原生家庭”火啊!有多火呢?如果發帖子、寫公號,你不提句“原生家庭”都不好意思說這是家教文章。
有一說法:是薩奶奶首先提出這一概念,現在所有關于“原生家庭”的概念皆來于此。
其實我國很早就有關于原生家庭的論述,并且深入人心,比如:門當戶對一直作為擇偶的一條準則,原由不外乎,同一階層共同的價值觀對新生家庭順利發展的有效促進。民間更有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俗諺,哈哈~
不管怎樣,“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的重要影響已經得到廣大家長的認可。
雖然認可和踐行之間還有漫長的路要走,但這已經會促使每個家庭中的父母不斷學習、修煉,為成長助力,這就是極好的!這里的成長不僅是指孩子的成長,也包括家庭成員的共同成長。
父母的悲哀莫過于把孩子成長作為放棄自我成長的理由。
原生家庭中的父母雙方對人自尊水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先通過表格了解高低自尊的應對反應:
家長的認知水平(非學歷高低)、表達方式、溝通技巧……決定了孩子的自尊水平的高低。
爸爸媽媽們,要:肯定人+否定事。如:媽媽喜歡你,但不喜歡你這種錯誤的行為。
絕不能:定性的話+否定人。 ?如:你總這么淘氣,爸爸不喜歡你了!
想想看,生活中很多人一直一直在否!定!人!把“不喜歡你,不要你了”掛在嘴邊。
別讓娃娃們還聽著這樣的話繼續長大。
書摘:沒有認識到自我價值的孩子同樣會在生活中面臨非常嚴峻的阻礙。……隱藏在每一個防御姿態和不一致反映背后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自我價值感。
昨天關于《兩個米國老太太燉雞》的話題已經說了簡奶奶(簡·尼爾森)關于孩子價值感缺失造成的行為問題。以前不知道沒關系,從現在開始,掌握正確的方法,幫孩子們認識自我價值。
書摘:無論年齡和所處環境如何,改變——特別是內部的改變,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可能發生的。
既然錯誤的可以通過改變得意糾正,但為什么那么多人沒有過上本該屬于自己的、更健康的生活呢?
薩奶奶說:
書摘:是由于我們對熟悉的感覺太過偏愛,而在大部分的內部或外部世界里,又常常會依靠自動化的反應模式。
我說:習慣,習慣!任何改變原有路徑的行為都是痛苦的,雖然目標是美好的,但由于過程的痛苦,很多人遠眺目標,放棄行動。我現在正在痛苦的對抗懶癌這個壞習怪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