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旅行、裝逼吹牛必備良書

藝術,有時候真是一個最好裝腔作勢的話題,就是門檻有點高,爬到一半摔下來也不是沒可能。黃永玉就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他在盧浮宮親眼看到夫婦倆指著倫勃朗的一幅老頭像贊嘆地說:“啊!蒙娜麗莎!”

當然,你會說,如何欣賞藝術,是一件私人的事。認識蒙娜麗莎的人那么多,非得每一個人都知道這沒有眉毛的小娘們兒為什么微笑嗎?

如果私下里,我一定起立鼓掌了,但我們今天談點高級的:關于如何在一副名畫面前皺眉、搖頭、指點、隨口說出名字(而不說錯)。裝作不經意的樣子,說出作家、流派、以及取材自圣經哪一章哪一節。總之,裝逼裝得行云流水而不至于露陷。

同志們,相信我,這可真的是一個技術活啊!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根本就是畫作的名聲,而不是畫作本身。所以,這并不是一種“欣賞”,最多算“路過”。比如達利的《永恒的記憶》,能看到鐘表和時間像雪糕一樣被太陽曬化,那是普通青年;注意到鐘表上那只有著倒影的蒼蠅,利加特港峭壁旁邊那一小塊白色的石頭,是文藝青年;如果你能看到躺在地上那只長得像海豹一樣的小東西,長長的睫毛下面覆蓋著一個怎樣的夢,那你一定是讀過這本《如何看一幅畫》了。

西方繪畫紛繁復雜,各成體系,且這種龐大與中國水墨山水畫不屬同宗。簡直可以上演一出“油畫來自火星,水墨畫來自金星”之類的狗血戲碼。很多人在接觸西方繪畫時,總會產生一種“怵怕”心理。入寶山而空回事小,為了搬大金塊閃到老腰可就不值當了。

自從有了這本《如何看一幅畫》,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一口氣搬六塊大磚頭不費勁。它就像希臘神話中阿里阿德涅的那一團金線,順著這團線,就可以在西方油畫的世界里進退自如。

但是!如果只是將這本當做入門級的教材,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雖然它取了一個簡單粗暴的名字,但是我向達?芬奇保證,這本書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全書壘砌了一個個臺階,只管拾階而上,上面自有風景。“深入淺出”雖說是一個被用濫了的詞,但這本書成了這個詞最準確的注腳。

藝術類的書籍,都很容易走兩個極端,要不就是當自己是神婆,一個勁地兜售高深理論。要不就是當自己是幼稚園老師,以為直白淺顯就意味著一切。這樣導致的結果是災難性的。

幸好,我們還有這本書。作者始終站在客觀理性的角度,來剖析一幅畫。在畫作本身和讀者之間,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且從不逾越。他對一幅畫的闡述,將理性和感性的評述,恰到好處地糅合在一起,把讀者放到和自己平等的位置。這一點,在藝術領域里,顯得更加難能可貴。與其說他在教人如何欣賞一幅畫,不如說他在與別人一起,談論、交流、感慨一幅畫。

如果你只是帶著獵奇的心理,想來看看這些畫作背后的香艷野史故事,那恐怕要失望了,全書的態度是嚴肅的。即使畫作中延伸出創作背景,作者都是非常小心地將資料擰成極細小的線條,融入到畫作之中。總之,作者從未喧賓奪主,畫作是一切的重點,是舞臺中的唯一主角。但情感卻非常豐沛、充盈,有著濃重的法國意味,多情、恣肆、如同詠嘆調一般。

對于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說,書中提到的細節,才是打開畫作秘密的鑰匙,比如《靜物:兩架詩琴、一架維金納琴、書,放在有毯子蓋著的桌子上》,作者提醒我們注意到畫作中的灰塵,那是畫家出色的技巧,也是暗藏的玄機。在沒有注意到這一個細小的灰塵痕跡之前,這只是茫茫藝術海洋中,一副再平常不過的作品。隨著作者的手指,指出這些細微的痕跡,這幅畫才變得意味深長起來,下次再看到,這幅作品就會如同一個親人一樣,在人群中被你一眼識別出來。

在這本書之前,這些畫作屬于畫家,屬于博物館,屬于研究它的專業人員。有了這本書之后,這些畫作才真正屬于你,因為你了解它,了解它的結構、背景和其中蘊含的情感,它們成為了你的一部分,或者說,你成為了它們的一部分。

這本書的真實意圖是,激發你的興趣,讓你獲得讀懂一幅畫的成就感,繼而教你從哪些方面去體味一幅畫,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厚厚的書,講述的其實是一種方法論。

在分析一副畫的同時,也附帶分析了畫家本身的經歷和一貫風格,了解這些,以后出去吹噓,可以說得頭頭是道。嗯,實在是居家旅行、裝逼吹牛必備良書!

最后一句話,請拿起你的筆,認真記好:每一個真心熱愛藝術,或者號稱熱愛藝術的人,都不應該錯過這本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