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歷史上有兩位圣人,文圣孔子,武圣關羽。一部春秋,文武二圣。孔子把他畢生的思想意境、道德追求融入《春秋》一書,關羽則身體力行淋漓演繹《春秋》彪炳的浩然正義。【4】關羽之義源自傳統的儒家思想,并在 自身上顯示出獨特的形式:忠義、信義、恩義、仁 義和道義等。眾多之義相互作用,加深了關羽的人 格魅力,增強了關羽的精神凝聚力。使得關羽能夠在塑造了眾多英雄形象的《三國演義》中使人映像深刻。
關鍵詞:《三國演義》,關羽,儒家思想
眾 所 周 知 ,《 三 國 演 義 》 主 張 “ 擁 劉 反 曹 ”, 歌 頌 忠 義 仁 政 , 反 抗 黑 暗 暴 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一作品 深 受 儒 家 思 想 影 響,但是在小說中,關羽可謂是中國儒家思想塑造的道德典范。他不僅推崇儒家思想的文化,還能夠親身踐行儒家思想的禮義要求,做到待君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接下來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來2窺探儒家思想對關羽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一、待君以忠
忠關公為人忠,尤其是忠君。關羽的忠義包含著對 漢室之忠、對劉備之忠。儒家三綱五常中強調“主忠信”[1], 要求對君主忠誠不二、對兄長忠義、對朋友信義。 關羽自幼讀書,學春秋大義,深受儒家忠義、仁義 思想的影響。關羽聲稱:“生不能報國家,而背其兄徒為人也!”他這里所稱的“國家”指漢室劉氏天下。“報國”與不“背兄”,就是指他既要忠義于國家又要忠義于劉備。在當時社會混亂,王室衰微,群 龍無首的形勢下,劉備作為一個漢室后裔,名義上 有為國為家、匡復漢室的使命。這樣,關羽對劉備 之義,就被上升到對君主、國家之忠的高度。關羽 在出場時就交代他因國家動亂,應募殺敵,忠心報 國,隨后桃園三結義,其誓詞“同心協力,上報國 家,下安黎庶”,就體現了關羽義字為上的人生觀和 價值觀。而在小說的具體情節中表現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東征,劉備、關公、張飛戰敗失散,為保皇嫂,關公暫時投降。曹操費盡心機,拜關公為前將軍、漢壽亭侯,禮之甚厚。但關公卻表明不可背劉備之厚愛。最后盡封曹操所賜之物,千里走單騎,護著皇嫂,過五關斬六將回歸劉備,并最終為劉備“斷首捐軀”,表現出他堅貞不二的忠君思想。
二、待人以義
關羽義字為上,“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6】的思想和行為,是處于下層的民眾最贊賞的優良品 德。在小說中,關羽之義具有多種表現形式:桃 園三結義引發出的對漢室、劉備之忠義;一諾千金 之信義;對曹操知恩圖報之恩義;對百姓、士卒之 仁義;釋黃忠之道義等等。而關羽之義在關羽無奈暫居曹營的到了最大升華,關羽在倆難抉擇下選擇為忠義而降。關羽經過權衡利弊,針對 自己的”背義”做了三件事情:一、降漢不降曹(正 君臣之分);二、善置劉備家眷(嚴內外之義);三、 無條件歸劉(明兄弟之義)。 [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關羽實際上并沒有背信棄義,而后來的故事情節發展也應證了關羽的義薄云天。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同樣不失為關羽以義為人處世的反應。小說中,作者以儒家的價值觀來塑造關羽,并且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的推動來不斷豐滿這一人物形象。而通過故事情節來豐滿人物形象的寫作技巧,會使的人們能夠更悄無聲息的接受作者的人設,所以充滿儒家思想文化的關羽能夠使人們對其映像更為深刻,而通過故事情節發展刻畫人物形象也使得關羽這一人物形象能夠在小說中更加生動。
三、處世以仁
3關公處世以仁,為人寬宏。在小說的具體表現中有,在許昌,曹操曾他許多金帛美女,并封官加爵,妄想關羽能夠歸順自己,然而關公絲毫不為所動。辭別曹操時,封金掛印一身清白,不貪官高祿厚。然而在后來的“華容道,捉放曹”一事中,更是體現出關羽處世仁義的人物性格。因為關羽當初兵敗被俘,雖然最終未被曹操金錢權勢所迷惑,但關羽對曹操的所謂“恩德”,其實也并沒有完全忘記。他在當時的辭曹信中就這樣說過:“尚有余恩未報,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而這一故事情節則成就了關羽“仁”的美名。于是,后來關羽為了報答曹操的厚愛,不僅替曹操斬顏良、誅文丑,解了袁紹的白馬之圍,特別是在赤壁火起后,在華榮道網開一面放走了被大火燒得焦頭爛額、走投無路的曹操。這里,關羽冒死釋曹,違背軍令,用今天的眼光看來,就是在關鍵時刻不顧軍命,不講原則,認敵為友,放虎歸山,犯了政治上、軍事上絕對不可原諒的錯誤;但是關羽依然能夠做到知恩圖報。所以華容道的故事情節可謂是將關羽的“仁、義”推到了另一個境界。再者,關羽一生體恤百姓,關心士卒,禮賢下士,常懷一顆仁慈之心。所以關羽一生一直在恪守處世以仁的處世原則。
總結:由于華夏名族自漢武帝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起,社會的思想價值觀與儒家的思想要求相一致。所以,在《三國演義》刻畫的種種人物形象中,唯獨關羽能夠真正做到以待君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這樣活生生的儒家思想道德典范。怎么能不使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主流大眾的特意關注和青睞。
參考文獻:
[1]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李漁評.三國演義會評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4】李春敏,關帝信仰崇拜看孔子儒家思想對中國統一大業的意義【j】洛陽大學學報,2001,9第16卷13期p17
6]孟子?滕文公章句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