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有弊病的人心虛,帶脊瘡的馬膽怯。
說謊者在說謊時往往有心虛的感覺。有時候,說謊的人只有一點點罪惡感;有時候,罪惡感會很強烈,以致露出漏洞,使對方很容易揭穿謊言。
說謊者因為這種難以消除的害怕感和心虛感,將會讓我們成功地辨認出其謊言。
宋寧宗年間,劉宰出任泰興縣令。一次,一個大戶人家丟失了一支金釵,四下尋找不見,告到縣上。劉宰調查后,了解到金釵是在室內丟失的,當時只有兩個仆婦在場,但誰也不承認拿了金釵。
劉宰將兩人帶到縣衙,安置在一間房子里,也不審問。眾人都很困惑,劉宰卻像沒事人一樣,飲酒散步,與大家閑談。
到了天黑以后,劉宰拿著兩根蘆葦走進關押仆婦的房間,每人給了一根,說道:“你們好好拿著蘆葦,明天我要根據蘆葦決案,誰要真偷了金釵,蘆葦就會長出二寸來?!闭f罷關門走了。
第二天,仆婦被帶到堂上。劉宰取過蘆葦審視,果然一支長出二寸。劉宰嘿嘿一笑,卻指著手持短蘆葦的仆婦大聲喝道:你如何盜得主人金釵?還不從實招來!那個仆婦聽得戰戰兢兢,當即跪倒在地,口中喃喃道:“是我拿了金釵,大人如何知道?
劉宰答道:我給你們二人的蘆葦是一樣長的,你若心中沒鬼,如何要偷偷截去一節?仆婦方知上了當。
劉宰正是因為知道撒謊的仆婦有恐懼和心虛感,才使用這個測試辦法,使其自我暴露,辨識出了說謊者。
我們還可以依照生理、心理學原理通過情緒緊張與否判斷是否說謊。
利用情緒與生理變化的關系來識別謊言的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讓嫌疑人吃稻米做的蛋糕,觀察他在強大罪惡感壓力下咽下蛋糕的表現。如果嫌疑人被蛋糕噎住,那么他就被認為說謊了。第二種,是“嚼米審判”,即讓嫌疑人抓一把炒米放入自己口中,嚼碎后馬上吐出來。如果這個人能馬上吐出來,則證明是誠實的,反之則是說謊。其原理就是:那些撒了謊且擔心被識破的人,心里比較緊張,消化功能受到抑制,唾液分泌會減少,從而吞咽蛋糕和吐出炒米時比較困難;那些誠實的人不會覺得緊張,因而他們的消化系統不會受到抑制,唾液分泌正常,吞咽和吐出食物都較順利。
英國人通過觀察嫌疑人吃面包和干奶酪的順利程度來判斷其是否說謊;阿拉伯游牧民族則根據證人作證之前用舌頭舔燒燙了的鐵棒的表現,來判斷證詞的真偽??梢娎脤Ψ降男奶搧睃c破他的謊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