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水
周末了,今天蒸了一鍋大饅頭,一掀鍋,滿屋子的香。是媽媽的味道......
小時候白面很少,只有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上雪白的大饅頭。每次過年,媽媽都是提前好幾天就開始蒸饅頭了。出去瘋跑了一天,晚上一進院子,就聞到了饅頭香,等不及涼一涼,就掰開來,狼吐虎咽了。那一層一層的,喧騰騰的大饅頭,什么菜都不吃,就已經是人間美味。太喜歡那個味道,不管什么時候,想起媽媽蒸的大饅頭,都是最美的人間美味。
出去上學的幾年,偶爾回來也和媽媽一起揉過幾次饅頭,媽媽說要細細的揉,把干面不斷的揉進去,蒸出來的饅頭一層層的,特別勁道。那時候還很難把揉開的面收攏在一起,總在饅頭底部漏出難看的褶子,還會經常不夠高,該放鍋里的時候,饅頭都趴了。但是媽媽給的靈感已經融入了血液中。
成家之后,還不太會做飯。婆婆也是做飯的高手,每次做面食的時候,我都是跟著打下手,當然也在耳濡目染的學習。家里大鍋蒸出來的饅頭,特別喧騰。不過后來我們小家庭搬到縣城之后,才開始自己做飯。好多次都是做的亂七八糟的,老公也不好意思說別的。蒸出來的饅頭不是堿大,就是堿小。堿大的時候,又黃又硬,堿小的時候特別酸。面軟了饅頭不成型,面硬了,又揉不漂亮。關鍵是家里的大鋁鍋,上屜的好一點,下一屜一定皺皺巴巴,吃了胃就不舒服幾經周折,差點放棄。小區很多年輕人都是在外邊買饅頭的買來的饅頭,特別白,也很喧,吃了和沒吃一樣,也不香,吃慣媽媽做的饅頭的我們,實在是吃不了。于是繼續摸索,也向有經驗的阿姨們請教。
其實任何事情都一樣,只要不放棄,一切皆有可能。在不斷的摸索中,經驗越來越豐富,自己可以做出“媽媽的味道”的大饅頭了。也給大家總結一下吧:
1.蒸饅頭用古老的面肥的方法,是最香的。面一定要硬,這樣做出來的饅頭才有嚼勁,好吃。
2.面一定要發起來,沒發好的面是做不出好吃的饅頭的。如果住樓房,冬天的時候,可以用暖水袋放在面盆下邊,促進面發起來。水溫不要太熱,七八十度就可以。
3.饅頭要多揉一會,把干面細細的揉進去。而且要揉高個的,以免出鍋的時候都趴下了,不美觀。
4.饅頭揉出來不能馬上入鍋,要蓋上搌布,讓饅頭先行開,起碼要半小時時間。當看到饅頭漲個了的時候,就可以入鍋了。
5.搌布一定用純棉的粗布,透氣性好,還不沾饅頭。
6.蒸饅頭最好用籠屜,這會自家用的小鍋,也有相應的籠屜。籠屜透氣性好,才會蒸出來像農村大鍋蒸出來的一樣的饅頭,不會皺皺巴巴了。
7.如果用鋁鍋,水千萬要放多了。最好下邊的一屜饅頭放進去以后,過一會,再放上邊一屜。這樣兩層效果會一樣。
這些都是我總結出來的經驗,希望大家可以受益哦。做飯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民以食為天。大家一定要珍惜每天在廚房的溫暖時光哦。感謝媽媽給我的靈感,也感謝思涵系統教會了我很多美食,我要去做月餅啦,提前祝大家中秋快樂。大家喜歡我文中圖片的美食,歡迎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