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間,感覺身邊出現了很多危險的小動物。像2016年多只《黑天鵝》起飛,2017年一本新的暢銷書讓我們直面《灰犀牛》,還有前天剛剛領讀的《房間里的大象》
這里黑天鵝指小概率而又影響巨大的事件必須成黑天鵝事件,灰犀牛用來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而房間里的大象卻說的是“集體沉默”,指的是面對那些顯而易見、無法忽視的事實或真相,所有人全部不約而同地保持沉默。
這三個小動物都算是很不友好了,然而昨天讀書,發現一個比喻也很有意思,那就是焦慮的鴕鳥。
我們都知道鴕鳥有一個習性,那就是面臨危險時它會把頭埋在沙子里。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嘲笑鴕鳥的傻氣,這不是掩耳盜鈴嘛。的確,鴕鳥確實有點自欺欺人,那么我們到底是不是那個鴕鳥呢?
再來看焦慮這個主題。對于現代人,焦慮已經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調味劑,我們從上學,到工作,再到娶妻生子,最后到孩子也長大成人,仿佛一直都沒有解脫。好不容易擺脫了一種焦慮,馬上被另一種焦慮填滿。
生活就是這么無奈,但是碰到焦慮時,我們往往會做什么選擇呢?如果這是一個調查問卷,那么最大的可能是人們會說消滅或者對抗焦慮。但其實,生活中,我們沒有想象的那么堅強,大部分人還是選擇做了鴕鳥,面對焦慮選擇了逃避。
鴕鳥一:自欺欺人,告訴自己這沒什么,過好自己就好
A和B是從小玩到大的朋友,B一直比A的成績好。在父母、老師的嘮叨下,A總會很焦慮,為什么自己比不上B呢?時間久了,他卻產生了其他的想法,成績好也不一定考得好,考得好也不一定能上好大學,上好大學也不一定能有好工作。 二十年過去了,看著B過著體面的生活,A卻撇撇嘴,賺的多活的好也不一定快樂。
這個故事適合大多數人,可能沒有那么極端,但確是很形象的。比如C和D一起入職,C一直努力干活,D卻想我只干夠我工資的工作。一年后可能兩人沒什么差別,五年后卻可能是天差地別。中國有句古話,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鴕鳥二:轉移焦慮,我才不要背負什么責任
很多人會怨天尤人,為啥我爸不是王健林、馬云,當個富二代多自在。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讓自己的兒子變成王思聰啊!
前段時間,有好幾個朋友發現我最近變化了很多,問我原因,我都自豪的說起最近半年讀書打卡的生活。他們很是羨慕,要我把文章分享給他們,有要商業的,又要育兒的。我真的老老實實的每天轉給他們,然后發現人家根本就沒打開過,再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我當時和一個要育兒經驗的姐姐推薦,說有時間和兒子一起學習,好處巴拉巴拉說的一堆。最后人家來了一句我這輩子這樣就夠了,我現在就希望把兒子培養好。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有時間和精力都在孩子身上,真的是犧牲者的心態啊。不過,誰又愿意背負另一個人的希望呢?我不希望背負父母的希望,也不希望孩子背負我的。所以,請不要把焦慮推到孩子身上。
鴕鳥三:假勤奮
老師,家長一直向我們傳輸一種理念,努力,努力,再努力。只要你努力,你就一定能成績提高,收入提高,地位上升......不過很多時候,他們忘了教我們,努力不是靠身體,而是要靠腦子的。
看,我每天都在聽英語,我努力了,成績不上升不怨我,我努力了;我每天工作到深夜,我真的努力了,沒有業績是我運氣太差了,不能怨我。我每天都上班,老板沒提拔我,那人肯定是靠背景,不能怨我。
用身體的勤奮掩蓋頭腦的懶惰,這就是假勤奮。確實在學習,只不過沒有思考,或學習時想的是其他事情;確實在工作,卻不反思如何更好的進步,怎樣提高效率,全屏領導安排工作。這樣的都是假勤奮,好像,這些也僅僅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可以擺脫別人指責和自我安慰的方法。
看到了嗎朋友,面對焦慮,很多時候我們都有各種借口,那些都是我們鴕鳥的表現。唯一打破焦慮的辦法,就是行動起來,馬上立刻行動起來,一直持續的行動下去。
還是很喜歡艾力早起的那句話:“管他起來干什么,先起來再說!”
嘿,你算是焦慮的鴕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