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幼兒園老師電話
姑娘生日那天中午,幼兒園老師從學校打來電話,說發現姑娘上顎有紅點,由于最近手足口與皰疹性咽峽炎高發,建議接回去觀察。
我一聽緊張起來,去年這個時期,姑娘就得過皰疹性咽峽炎,還記得當時她淚眼汪汪難受的樣子,難道今年還要遭同樣的罪嗎?
但馬上我就冷靜下來,分析后覺得問題應該不大。
一方面 ,她去年得過這種病毒感染的病,會對同類病毒產生抗體,再感染的幾率比較小(當然也不排除被其它類型的病毒感染);
另一方面,她這段時間在家能吃能睡,精神很好,也沒有發燒的癥狀。雖說這類病都會有個潛伏期,但是按病程表現來看,如果上顎已經出現了紅點,不應該已經歷過高燒階段了嗎?
不管怎么說,我決定先把她接回家來觀察一下。正好那天是我辭職在家的第一天,老師電話打完我就去了幼兒園,10分鐘后就到了家,正好趕上了和家人一起其樂融融吃午餐的時光。
不管怎么說,我決定先把她接回家來觀察一下。正好那天是我辭職在家的第一天,老師電話打完我就去了幼兒園,10分鐘后就到了家,正好趕上了和家人一起其樂融融吃午餐的時光。
后來在家觀察了一周,如我分析那樣,并沒有出現發燒、食欲不振、出水皰的情況,我松了一口氣,感嘆我和娃又逃過了一劫,相信但凡自己孩子得過手足口與皰疹性咽峽炎的媽媽都能懂。
想要在育兒路上做一個淡定的媽媽,實在是太不容易了!現在是信息爆炸時代,很多與寶貝相關的負面新聞都會讓我們無比焦慮,比如《2歲女童誤食“奶粉”中毒,導致嘴唇嚴重灼傷》;《7歲兒童反復高燒,最后口吐鮮血死亡,死因竟然是一根魚刺》;《媽媽誤給感冒女兒吃成人藥片,導致女兒耳聾》……
我之前也曾被這些新聞弄的無比焦慮,害怕自己因為無知或粗心大意,給女兒帶去無法挽回的傷害。后來隨著自己在育兒知識上加強學習,碰到事情后,也可以相對從容的去處理。(絕對從容是不可能的,那畢竟是自己的娃啊,心疼是在所難免的)
怎樣才能做一個淡定的媽媽?
01
疾病篇
做為一名媽媽,需要了解寶貝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容易患哪些疾病,有什么癥狀,應該如何處理。
在這里給大家推薦一本特別經典全面的育兒書籍,叫《定本育兒百科》。這本書從嬰兒誕生前一直寫到孩子上小學,內容包括特定年齡段孩子的喂養方法、環境、異常情況、小兒常見疾病等,詳細解答了育兒時遇到的各種問題,細致入微,全面周到。
由于書本比較厚,媽媽們可以當做工具書來使用,自己寶寶是哪個年齡段的,就看哪個年齡段的特征,或者遇到問題時,臨時進行查閱都可以,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媽媽們的焦慮問題。
還記得姑娘在6、7個月大時,有次突然高燒,我當時觀察她,雖然精神不如發燒前,但也不算差,也沒有咳嗽流鼻涕的現象。
我當時看這本書的時候,有留意到作者說“幼兒急疹”是嬰兒在周歲前必須要度過的關口,大多數嬰兒都會有這個經歷。嬰兒首次出現高熱也多半是幼兒急疹。不論從年齡段,還是癥狀來看,我姑娘都很像書中描寫的“幼兒急疹”,因此我并沒有急于送到醫院,而是在家觀察,讓她好好休息,多喝開水。如果發燒溫度低于38.5℃,我就給她物理降溫,當發燒超過38.5℃時,給她喝退燒藥。
就這樣在家護理了三天,經歷了娃反復高燒與她姥姥強烈要求去醫院但我不同意的對抗,在第四天的時候,終于看到女兒背部出現了我盼望已久的紅點點,我一直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從此也奠定了我在娃姥姥心目中“淡定媽媽”的形象,后面姑娘再生病,都會比較聽我的建議。
其實有很多疾病都是可以自愈的,除了上面提到的“幼兒急疹”、還有現在高發的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輕癥),輕微感冒等。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好好護理,讓孩子多喝水以及充分休息。
如果家長能夠對自愈性疾病有一個比較好的了解,不僅可以避免去醫院排隊、掛號、等待等造成的各種焦慮,也可以減少寶寶去醫院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因為醫院有很多的耐藥菌,寶寶感染后有可能還會加重病情,經常上醫院也不利于寶寶的情緒穩定。
當然,每個病要探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感冒如果是細菌感染就不可能通過物理療法來治療。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是自愈性疾病?
話題又回到了最初,還是需要媽媽們多加強學習。不管怎樣,媽媽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及時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態,狀態不好時該送醫院得果斷送醫院,不能因為盲目相信自愈而延誤了病情,畢竟交給專業人士判斷,會更放心一點。多學習的好處是,當我們懂的多了,就不會那么慌張,能更好的護理自己的寶貝了。
02
常識篇
在網上曾經看過兩個觸目驚心,但讓我印象深刻的新聞。
一個新聞是一位媽媽給自己女兒吃了未煮熟的紫薯,導致女兒中毒身亡;另一個新聞是一位媽媽3歲的兒子吃饅頭時噎著后,媽媽不停的喂兒子喝水,導致饅頭發脹堵住喉嚨,孩子最后窒息而死……
我們不是百科全書,不可能什么都懂,我覺得比較安全的方式是:不熟悉的食物盡量不要碰,如果要碰,一定要多查資料,做到心中有數后再去處理,飲食無小事。
還有小時候吃東西噎著后大人都會說“趕緊喝水”,或者吃魚被刺卡后會告知用飯團咽下去。隨著逐漸長大和各類新聞的報道,才知道原來這種習以為常的處置方式原來是錯的。
通常容易造成兒童窒息的食物有:果凍、堅果(經常被報道,仍然出問題);魷魚絲、牛肉干(干、長、硬);花生醬(太黏稠);櫻桃、龍眼(去核后再吃);芹菜、豆芽(纖維豐富,不好咀嚼,剁碎了再吃);大肉塊(不易咬爛,強吞容易噎到);長面條、粉絲類(太長,不易吞食,建議弄斷再吃);多刺的魚(極易被卡到)。
媽媽們可以學習一下異物卡喉急救法——海姆立克法。(由于篇幅受限,具體不再贅述,如果有不清楚的媽媽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人在囧途》這部電影中,王寶強就利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的讓一位老太太吐出了卡在喉嚨里的棗核,挽救了老人的性命。
海姆立克法并不復雜,但這種簡單的方法在發明后的40年間,已經拯救了上萬人的生命。尤其是在5歲以內的兒童,異物窒息是兒童意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03
教育篇
除了保證孩子健康成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相信很多媽媽也是操碎了心。
就拿微信上曾經刷爆朋友圈的陪孩子做作業的段子來說吧:
當時看到這些段子的時候,我女兒剛上幼兒園小班,每天一放學就是無憂無慮的玩耍,從來沒有體驗過陪孩子做作業的經歷,所以看到這些段子時,我的態度是:“哈哈哈,太搞笑了吧,有這么夸張嗎?哈哈哈……”
現在我女兒上中班了,老師偶爾會布置寫阿拉伯數字的作業,于是大家眼里溫柔,脾氣好的我,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也開啟了咆哮模式:“你這個1怎么寫成曲線啦?”、“你這個8是在躺著睡覺嗎?”、“腰挺直,頭抬起來”……
每當面對孩子一寫作業就各種“頭疼”、“肚子疼”、“上廁所”、“要喝水”時,我總是又好氣又好笑。總是在心里默念:“淡定、淡定!”
有次陪孩子寫作業時,孩子爸剛好在家。估計他看不下去了,大手一揮“怎么這么沒耐心,我來陪!”,我趕緊溜到書房去了。結果沒多久,就響起了爸爸的怒吼聲與孩子的哭聲,這……
陪孩子寫作業,確實是家長們普遍的難題與煩惱。究竟怎么輔導孩子寫作業才有效呢?有如下三點建議供媽媽們參考:
一、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成,比做作業本身更加重要。為什么陪孩子寫作業時容易發火?因為看不慣孩子寫作業時的各種表現。
比如做作業拖拖拉拉、寫作業時敷衍了事、不愛自己獨立思考,依賴心強……
孩子寫作業的良好習慣,在小時候沒有養成,長大后想要糾正,就會非常困難。
我和姑娘約法三章:
1.放學一回來就先完成作業,作業做完后,才能吃好吃的東西、玩想玩的游戲;
2.做作業時,坐姿一定要端正,不能含胸駝背;
3.做作業過程中不能講話,集中注意力。
目前試行了快半個月,眼看著一天天的有進步,感到非常欣慰。
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淡定+耐心
有的媽媽陪孩子寫作業時精神一直緊繃著,孩子每寫一字,每做一題,就忍不住叨個沒完:
“用橡皮別那么大勁”;
“剛才怎么跟你講的,是不是傻?”
孩子稍稍停頓,就開始兇:“現在幾點啦,你想拖到什么時候……”
好吧,我承認,這些錯誤我都犯過。
若父母陪孩子時很狂躁,孩子一定能感受的到,于是孩子做作業時戰戰兢兢,把完成作業當成任務與痛苦;若父母陪孩子時非常耐心,情緒穩定,孩子也會受到感染,慢慢平靜下來,認真完成作業。
我現在陪姑娘做作業時是這個畫風:
她把8寫歪了,我會呵呵一笑,說:“喲,這個8是困了嗎?怎么躺下來了,我們來寫一個精神抖擻的8,好嗎?”
當娃不知不覺的把頭靠近作業本,我會輕輕的扶一下她的頭和背,孩子瞬間明白,趕緊調整自己坐姿;
當她做著作業時突然跟我說:“媽媽,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一件事可好玩了……”,我會把手指放在嘴邊,對她說:“噓,做作業時不要說話哦,做完了告訴媽媽。”
現在我輔導她做作業,已經非常和諧了,不再出現“不寫作業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到寫作業,雞飛狗跳,烏嗷喊叫……”的畫面了。
三、不要做監工型的媽媽
在陪孩子寫作業這個問題上,媽媽千萬不要當監工,拿出警察抓小偷的本事,緊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一絲一毫不放松。
設想一下,假如你開車的時候,坐在副駕駛的人一刻不停地幫你操心:“并線并線”,“打燈啊,你怎么又忘了”,“超車,超過它,哎真笨呀!”時間一長,你會不會有扭頭沖他喊“閉嘴”的沖動?
如果在孩子寫作業時,時刻盯著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或者形成依賴思想。
有段時間陪姑娘做作業,她每寫一個數字,都會問我:“媽媽,這個數字寫的好嗎?”我最初會回答:“嗯,這個字寫的很漂亮”或“哎呀,不行,好丑”。后來我覺得這樣不是長久之計,于是故意去洗個衣服或上個廁所,離開一會兒。離開之前對她說,你自己判斷寫的好不好哦,寫的不好的擦掉重寫,媽媽一會兒來檢查。慢慢的,姑娘也會自己判斷數字寫的好壞,不用每個都問我了。
陪孩子寫作業是比較累心的事,媽媽們一定要掌握好方法,控制好情緒,這樣才能有好的效果哦。再給媽媽們推薦一些比較好的書籍吧:
哈哈,開個玩笑。
作為媽媽,應該多抽出時間去學習育兒知識,各種各樣的知識都得知道一點,而不是隨著自己的性子來。現在很多育兒知識在網絡上面都流傳開了,但有些媽媽不太愛學習,更喜歡刷抖音,玩消消樂。有時候我們多懂一點育兒知識,在關鍵的時候,會幫我們節省時間,節省金錢,甚至挽救寶寶生命。
你可以不是一個高學歷媽媽,但你一定要做學習型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