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生這樣的經歷,你本來去超市買一個杯子或者買些點心,按照預算,你只需要花30元左右,但是每次回來,你發現都是超過100以上,超過原計劃的3倍。上個周末參加了一次讀書會,聽到關于共享經濟的話題,聽著很有趣味性并且讓人腦洞打開,然后聽完就打開當當開始搜索,然后下單的時候,看到不僅有共享經濟,還有供給側改革,還有宏觀經濟學等書籍,為了湊129元免運費,還加上一本早上起來10分鐘做早餐的書,美美得幻想每天早晨自己做早餐的情形。
就這樣,你會發現,你家的冰箱總是塞滿了各種實物,客廳茶幾上零食已經壘得不止3層,還有你的書架上也擺滿了各種書籍,以上物品還沒來不及消耗掉卻又在不斷多起來。
呀,這是一種病呀。你明明知道有些東西已經有卻還是買了回來;有些東西你明明知道現在不會用上,但是覺得某一天會用上,就買回來了。買回來之后又全部堆積在那邊,那這樣的話,不就是浪費嘛?
可,不對呀,在我們下手的時候,我們可算的精精的呀。酸奶差個幾毛錢你都要比較一下,兩本書相差3塊錢,糾結于在當當買還是亞馬遜買,在下手的時候,我們可是腦力,眼力,手力全都開足馬力的呢。
這一方面是堆積浪費,另一方面是省錢最大化。是不是哪里出現問題了?除了我們知道的你僅僅是愛花錢的天性之外,除了沖動消費,體驗消費,誘導式滿就包郵和滿就送停車券等套路之外。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一個關于理性花錢的理論,來自于《凌駕于金錢之上的頭腦》一本書:就是說我們的錢包分為2種,一個是現實錢包,就是大家口袋里的錢包,你平時都在用,早上在甘其食買個包子是3元,在巴比饅頭買的是2.5元,同樣口味,你會選擇巴比饅頭,因為性價比放在那邊,你理智掏錢并消費。
另外一個是心里錢包,也加心里賬戶:就是你會在自己心里把錢按照用途加以劃分。你在判斷一種東西價格的時候,不是把它跟你所有想買的東西作比較,而是跟你心里相關的錢包作比較。比方說女士手中拎的包,動不動就幾千上萬,就這么幾塊皮上面印了幾個英文字母就賣的這么貴,都可以吃一年包子了。而且,還有一個秘密,說出來保證你們家人不打死你們,你們是不是承認家里這樣的包還不止一個,起碼2-3個吧,多的5-6個吧。
這2個賬戶互相不干擾,都在控制著你的大腦,互補干涉,比如你會發現,在花幾萬元買個包一點都不心疼的她們也會在甘其食和巴比之間比較之后選擇2.5元的包子哦。還有一點是心里賬戶的支出最終是由現實賬戶來買單,這個才是導致我們錢包鱉下去的原因。
因為我們知道,心里賬戶的支出充起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我們會借著漂亮自己形象的名頭購置衣服,提升自己認知的名頭大量購書,未來儲備的名頭大量囤貨,導致心里賬戶支出占了大部分。所以,在現階段我們的收入足可以支撐起基本生活物質之下,反而是這些心里賬戶中的支出在影響著我們的現實賬戶。
我和大家分享的這個話題,絕對不是讓大家杜絕這個心里賬戶,把這個賬戶關了。而是讓大家明白這個原理之后,大家應該給這個心里賬戶設個限額。比方說,我們一般在現實錢包中會放2-3千的現金,那我們心里賬戶每年是不是也應限定一個額度,比方說一年2萬,純粹用來花錢,賬戶用完就要等下一年了,這樣是不是可以有效保衛我們的錢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