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人都是社會性的。人的一生并非只是開始于自己,終結于自己,人生的價值也并不止于此。
不過,當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人生已經稀里糊涂地走過了二十六個年頭,并且在大多數年頭里,總是充滿挫敗感。顯然,這并不是一種正確的態度。
要想成功,至少應該做到頭腦清醒!
從“角色”這個角度來理解個人生活,可能是個不錯的方法。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這本書中對一個人的角色進行了劃分,目的是教人學會如何自我領導,平衡生活的各個方面。
劃分角色是一個不錯的思路。簡單地,對一個男人,可以劃分為以下角色:兒子、男友、丈夫、父親、同事、兄弟、領導,等等。
不過有時會出現一個不太好的情況,就是當你的角色來臨(確定)的時候,你還沒有意識到或者仔細地思考過它。或許,之前人生中的挫敗感多半來自于此。
能夠對一個人的角色進行劃分至少表明,人生并非單一的角色,而是多種,每一種角色都對應著不同的期待與價值追求。比如,在兒子眼里,要做一個成功的父親;在兄弟面前,要講義氣;在妻子面前,要做稱職的丈夫。每一方面都很重要。
但時間(生命)有限,要在不同的方面追求成功,就要兼顧全局。否則,極有可能的結果是:顧此失彼、因小失大。
這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而且必須自己去解決。更進一步,需要對自己的每一個角色進行定位,設定在這個角色上要達到的目標。這樣,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就可以做到很全面了。
2
及時轉換自己的角色
前面說過,有一種不太好的情形,就是當你的角色來臨的時候,你還沒有意識到或者仔細地思考過它。甚至可以說有點危險。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角色會產生一些變化。這里主要談的,是從家庭角色向社會角色的轉換,以及從被動角色向主動角色的轉換。
從家庭角色向社會角色的轉換。比如,從男友、丈夫向兄弟、職場人身份的轉換。這種轉換的根本原因在于男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屬于社會的,一個男人的成功主要還在于其社會角色的成功。
從被動角色向主動角色的轉換。比如,從兒子、下屬向父親、領導身份的轉換。對于一個男人來說,最要命的可能是事事都“隨便”、“無所謂”、“怎么都行”。如果缺少主動意識和獨立的觀點,那么將很難承擔起轉換后的角色。
能不能忽略這些,不去轉換?如果要去平衡人生,這個問題就必須面對。
如果轉換不過來,或者不適應新的角色,會出現什么結果?最嚴重的可能是:生活會亂掉;矛盾會產生;還有,別人可能會覺得你很失敗。總之,都很難讓人接受。
偉大的俄羅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本代表作,叫《演員創造角色》,對演員有以下要求:認識角色、體驗角色、創造角色。簡直不能更像了!要過好人生,真得有些演員的創造力才行。
3
如何過好人生?
對角色的認知以及劃分,前提在于個人追求的是平衡生活的各個方面,兼顧不同角色的成功。
如果一個人懷有出世的思想,并不在乎這些價值,則不在討論的范圍內。再如,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只側重于某個方面(比如事業),弱化其他,也不在討論的范圍內。
另外一個問題是,即使努力去劃分角色并在每個角色上追求成功,也并一定就能夠讓個人獲得成就感。比如,一開始為了追求效率而設計流程,但每天遵循同樣的流程又難免會讓人產生落入窠臼的枯燥乏味感。
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簡單地講,可能就是“新意”二字。不管是要有主動意識還是要去創造角色,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未曾體驗過的“新意”,創造自己未曾創造的局面。
所以“愿景”其實很重要。
一般人的問題在于,對于工作任務能夠順利地完成,但當工作結束的時候,對于個人的其他方面卻又找不到方向和目標。或者說,只適合在規劃好的方向下執行,卻不適合自己去規劃方向并執行。
這需要很大的主動性,同樣離不開的,是創造新局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