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于新媒體,都是夢破碎的聲音〉一文中,結尾處是這樣說的:
時代的機遇和變化讓新媒體人接收信息的速度比其他行業更快更多,而這種快和多恰恰給新媒體人帶來了一種幻覺。
一方面,覺得自己是站在大浪里最前端的人,海上風和日麗,陽光燦爛的時候,浪里的水花偶爾濺起拂過臉龐,感嘆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但當大風大浪來臨,船只劇烈搖擺的時候,他們也許是第一批會被海浪吞噬而來不及做任何反應的那一群人。
關于“新媒體”
所謂新媒體有很多種,也有不同的解釋和定義。我不打算提出什么說法、也無意謂某種說法背書;廣義來說,只要是網絡媒體、沒有紙本的媒體、或是自己認為型態(包括表現方式、商業模式、傳播載具)是新的,自稱新媒體大概都沒有太大問題。
但如果照上面這篇引文的“訪問”(天曉得是真的訪來的還是聽說的)范圍來看,基本上所謂“做新媒體”不論掛的是總監還是小編,反正就是到處搜刮內容、或是以高點閱率(相對于傳道解惑或是報導新聞)為主要目標來寫作,最后多半還是通過廣告之類以“計量”為主的方式來賺錢。
問題出在計量上
很多問題就出在“計量”上。為了在既定的讀者、每位讀者既定的上網閱讀時間中搶到比較大的份量,吸引前十秒鐘的注意力是很重要的(只要點進來、廣告顯示成功,十秒鐘之后人是留下、還是跳走、讀了多少,就不重要了)。
以計量(也就是點閱率)來計算營收績效,有兩個好處:
比較具體:相對于虛無縹渺、見仁見智、而且成績目前還無法量化的“文章質量高低”,計量簡單明了、有顯示(理論上)有效果;
容易著力:相對于用高質量文章來慢慢建立讀者群,聳動標題或是可愛貓狗一番兩瞪眼、立即見效,而且成本要低得多。
也就是說,簡單、易懂、吸引短期注意力、好吸收、不太需要用腦的內容,會是市場上用來賺錢的主流,但這樣也會有一些缺點:
在相對固定的讀者群和閱讀時間內,擠壓了高質量內容的生存時間;
因為這類內容相對容易生產、容易復制、容易偷取,在“大家都得賺錢”的前提下被大量生產、復制、偷取,造成垃圾信息重復泛濫;
不同來源的這類內容之間因為同質性高(諷刺的是,很多時候還是從同一來源偷取的重復內容),所以也彼此擠壓競爭,造成引文中所描述的小編/總監實際上不知所云的悲慘生活。
對計量問題的反抗
要因應(很難說“消滅”)上述的問題,有“消極”和“積極”兩類作法。所謂消極作法,主要用意在于減少無謂的大量復制,一來減少內容泛濫,二來即使要用爛內容賺錢,也只保障原創者可以賺到。理論上方法如:
以嚴刑峻法嚇阻盜用內容(最好是可以);
以區塊鏈之類的技術,來協助著作權所有者追蹤原創內容的流向、以及被使用的方式(但這離實際應用也還有一段距離);
放棄遏阻復制的方式,以CC授權之類的方式反向操作,推動內容轉載、甚至鼓勵使用,再以因此增加的內容傳播設法獲利。這一點理論上做得到,但是很難,也有無法追蹤“扭曲文章內容、改動作者名稱”(如后面所提到的“假文”問題)所造成的負面效果。
比較積極的方法則包括(當然,這其中有很多“理論上”):
- 推動將文章質量轉換成量化指標的作法,讓高質量文章可以在經過語意分析、內容分析、資料查核(有些這類分析確實是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和語料庫來做)之后,得到相對客觀的評分;并且在某種質、量指標交互運算的演算法之下,讓好文章得到合理的評價和報酬。
這一點已經有人在做,例如美國的寫作平臺Medium,就不采用其他地方常見的“打賞”方式,而是由作者自行設定文章是否收費;讀者在繳交每月5美元會費之后,由Medium根據點閱、互動量、以及包括質量在內的一些指標(但計算方式沒有對外公開),來決定如何將收集來的會費分配給各篇付費閱讀文章。
由于即使是不繳費的讀者,也可以每月試閱三篇文章,所以Medium也還不算是完全封閉的付費墻。
此外,記者出身的法國專欄作家Frederic Filloux,就在學界推動各種“將文章質量數值化”的技術;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行(例如《判定新聞內容質量的另類方法:網頁結構分析》一文所述,從網頁結構的技術面入手),但碰到不同語言的語意分析,又會是一大障礙。
- 積極經營自有品牌,文章成為純粹的營銷工具,所以無所謂防止盜用轉貼、也不需要積極追蹤質或量的指標;只要擴散能力強、能達到銷售或其他目的就好了。
當然,在這種模式之下,“量”和“擴散能力”還是有著松散的正向關系:而且因為內容的目的在于經營品牌,所以“質”方面也必須跟上,甚至(表面上)必須令人有“這個人的文章就是因為質量好,才那么受歡迎”的印象。
然而,這種印象多半是商業操作的結果(這里說“操作”并沒有貶意;我們創造的、或是消費的很多好東西,都是商業操作的成果)。
知識消費市場的商業操作
舉例來說,這些都是精心規劃的商業操作:
- 幫你讀書,號稱讓你在短時間內吸收精華;
- 讓你有覺得很快就知識充滿、法喜充滿的印象(這里不說“假象”);
- 讓你覺得掏點小錢買書或聽講,有針對知識焦慮、時事焦慮的療愈效果;
- 在某些知識傳播受限的狀況下,為你的思考和困惑打開一個暫時的逃避缺口(或許就是一般口頭常說的“腦洞大開”),讓你覺得花幾塊錢就能買到一份足夠劑量的自體多巴胺,實在是很值得。
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時間上不需連續、從主要架構中拆解出來的片段知識或開解,并且精準打中人們對時間不足、知識不足、自由不足的焦慮,然后從中獲利。
簡言之,就是“將破碎化的知識放在商業架構,而非學術架構之中賣錢”;這也是說書人(商業架構)和學校(學術架構)之間的差別。
再次強調,我不認為商業操作有什么不好、也不需要去比較說書人和學校之間的優劣;一來因為兩者本質一開始就不同,而且一個是做學問、一個是求滿足,只要童叟無欺、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就沒什么好挑剔的。
唯一的差異是,因為兩者的學習本質不同,你或許有機會通過學校教育、甚至自學而成為某方面的學者;但通過碎片知識則比較難,變成“知識虛胖”的機會可能比較大。
但如果你的目的并不是成為學者,而是隨時可以掉兩句實用書袋的知識消費者,那就不用計較這一點了。
碎片知識的市場
所謂碎片知識的問題,并不在于是以碎片型態呈現,而是“去脈絡化”的問題。有些知識即使“碎片內容正確”,但是在去脈絡化之后,會變得不完整、容易錯誤解讀、或是被創造者有心扭曲,這是比較危險的事情。
所謂脈絡(Context),用最簡單的白話來說就是“上下文”,這對于某些知識是很重要的;但因為碎片化的本質,就是將知識抽離脈絡,所以很難去適當容納或說明它,也因為如此,相對容易從這里出現出現問題。
舉兩個對照的例子:
“人類有206塊骨頭”是相對不需要脈絡的知識(所謂“相對”,是因為后面還有些知識,例如“人出生時其實有大約270塊骨頭……”,但基本上即使去掉前提例外等等,這個敘述還是可以獨立存在的。
“財星500大的CEO都看這本書”的敘述(這種說法很常出現在農場類別的所謂管理文章標題上):有證據證明他們都至少摸到過這本書嗎?“看”的定義是什么?他們都是自己去買的,或者其實是出版社寄給他們每人一本,于是就可以自稱他們都看過了?
也因為如此,如果你已經自己建立(或是通過某些體系“被建立”)了一個知識架構、或是用來過濾訊息的邏輯體系(例如看到“財星500大……”時就會提出質疑),因而清楚自己追求的方法和目標,就可能對于來自他人轉述的去脈絡碎片沒有那么大的興趣。
知識內容和脈絡的關系
前面提到學校和說書人的不同,還有一點就是許多context還是得通過“教授”和“學習”的過程來完成,不是那么容易靠自己來建構。
當然,還是有高人能從無到有,建構出自己的知識體系;但學習作為“骨架”的context需要思考、推論、辯證,跟學習作為“肉”的知識(多半只要吸收理解就好)方法是不一樣的。
舉例來說,學習、創造、運用主觀的“歷史觀”,跟聽見、理解、記得客觀的“史實”,就是相關但不同的兩件事。
(關于“史觀”和“史實”,實務上來說都有很多不客觀、捏造、隱藏、為勝利者服務的地方,但這里就先忽略了。)
有架構的學習,是可以疊合、內化、融會的;去脈絡化的學習則比較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漂浮在說書人的口水上),即使沒有走錯路,站在學習的解度也容易事倍功半。
只能說,這年頭一肚子碎片、但是蓋起樓來整個歪掉的“專家”很多啊。
但重點是,并不是說碎片化學習不好,而是要看“碎”的是型態還是內容。如果已經有架構,內容破碎并沒有關系。
我自己有很多知識是看漫畫(例如捏壽司的手法)、或是看洗發精瓶子上的英文字學來的(例如“protein”),如果是用這些破碎知識往架構上添肉,或是仍然保留著有脈絡的學習(讀整本書、上課、或是討論),但借由碎片來補強,那就還是有幫助的。
說到羅輯思維
從一開始那篇引文談“新媒體夢碎”,牽扯到破碎知識,其實自己也有點意外;主要是因為文中提到了先前被兩岸媒體大量轉述的〈羅振宇的騙局〉一文,原來是被炮制出來的假文。關于這篇假文的前后故事,請參閱《如果羅振宇是種騙局,那還有什么是?》這篇文章。
我要說的是,因為種種緣故,我對羅振宇販賣的知識和商品一向興趣不大;但我并不會說他的體系是個騙局。因為:
- 前面說過,只要誠實交易,商業操作并沒有錯;
- 即使無法帶來長期的個人成長,至少你在接受到知識或商品時已經獲得滿足,他賣給你的是這個,你也很清楚;
- 沒有好的骨架去容納你買來的這些肉,是你自己的問題。
也因為如此,當有人寫文章說是“羅振宇的騙局”,我第一時間就沒信了他的,也因此幸好沒有中招。所以說,有自己的思考架構是很重要的;優點是就跟買魚買肉一樣,會有一些基本的過濾和鑒別能力。
但這也是有缺點的:在形成自己特有的判斷和挑選習慣之后,難免也會因為自己的成見和挑三撿四,錯過一些可能很不壞的好魚好肉。
(題外話:這一點在挑漫畫看時特別明顯。)
結語
講完了。
因為從新媒體談到計量帶來的問題,再談到一些可能通過質量量化來解決的方式,再扯到破碎知識的市場;這是有脈絡的,但我沒有特別安排,只是順著自然延伸出來的思考路徑來走。
這篇應該沒有提供什么知識,但或許對于思考上述這類問題有一點幫助。
如果您現在已經是知識經濟體系之下的活躍消費者(有付錢才算),那么無論您接收的是來自誰的信息、有什么樣的滿足、甚至因而達到了什么成就,都請受我一拜。
因為,無論有沒有架構、碎片知識有什么好壞,這些都是站在第三者立場的風涼話;要得到知識上的心理層面滿足是很難的,如果有人能夠提供、您也借由付費成為這個經濟體系(沒人付的話算什么經濟)良好正向循環的一部分,大家心里得到某種療愈,這樣就夠了。
至于“新媒體”,原本就沒有什么嚴格的定義。對于某些人來講,它就跟送快遞一樣是一份工,對某些人則是達成自我使命的一條捷徑;對某些人來說,則是快速弄一筆錢來燒燒的幌子。這些跟許多原本的產業并沒有什么不同,有希望、有失望、有騙局、有夢碎。
有時候,也許是發現得太晚,或是太早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