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事情,你的心態不同,結果就完全不一樣。
快三歲的兒子最近特別喜歡看動畫片,每次看都特別入神,眼睛一眨不眨的,嘴巴也不自覺地張大。你在邊上跟他說幾句話,他絲毫沒反應,重復幾遍照樣聽不見。
一些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會選擇一頓訓斥:你怎么這么不禮貌,我在跟你說話呢。你的耳朵長在哪里呀?下次這樣你乖乖去面壁,不然叫棒子給你提個醒。孩子遭了這一頓斥罵,委屈得哇哇大哭,家長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又一番責罵……經常被訓斥和說教的孩子往往并不能好好地做一件事,因為他經常被打斷,同時家長也收獲不到他預想中的乖寶寶。
不過,我倒不會這樣小題大做。這不過是孩子的一種天性而已,小孩子的專注力特別強。當我發現孩子正專注于做某件事時,就盡量配合保護他,當然是在安全的條件下。這樣,孩子玩得開心,家長也心情愉悅。快樂的相處同時促進良好的親子關系。這何樂而不為啊?
其實,這就是一件小事罷了。
?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也一樣,總會遇見一些麻煩棘手的事情。在這些困擾面前,有的人會特別焦慮,茫然不知所措,甚而選擇逃避與放棄。但有的人卻心里坦然,認為那根本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或者根本不是事,它甚至是一個機會一種挑戰。于是便有了成功與失敗兩種不同收獲的人。
修行也是如此。
初學發心求大乘者,會害怕恐怖,生退怯心。因為心里事太多,想的太復雜了,被掛礙住了。看不破,放不下,智慧不能增長,當然害怕。如果心里想一切無掛礙,就解脫自在了。比如說:現在七點鐘,到十點鐘人就要死了,得知這個消息,心里想著安排處理東西,這就是掛礙。但如果這時候你什么都不想,只知道念佛求生極樂,離開五濁惡世到極樂世界去,想到極樂世界快樂,這才真解脫。心無掛礙,就沒有怯弱。
所謂境由心造,境隨心轉,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在了解這個道理后,對待事情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這樣就能換取一個好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