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么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吧;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
這是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中的一段話,上高中學習這篇文章已是30多年前的事了,雖然這段話一直深藏在記憶深處,卻很少想起,直到東京奧運會結束后,一個作者用魯迅先生的筆法仿寫了一篇文章,才重新喚起我對先生的回憶,也就有了我與《魯迅:大先生,小日子》的相遇。
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遇見一個讀者C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東京奧運會寫了一點什么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一點吧;很多人就很愛看你寫的文章” 。
《魯迅:大先生,小日子》的作者歷時五載,深入挖掘魯迅史料,從歷史深處打撈各種細節,還原了魯迅的本來面目,帶我們重新認識魯迅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讀來酣暢淋漓,倍感親切,更加佩服作者的有心。尤其本書的序言部分,讀來讓人欲罷不能,運用幽默風趣的手法,瞬間引起了我的興趣,恨不能馬上一口氣讀完。
讀完本書,我有感而發,對魯迅先生的形象也有了新的認識。
衣著形象很重要
在上海生活,穿時髦衣服的比土氣的便宜,如果一身舊衣服,公共電車的車掌會不照你的話停車,公園看守會格外認真的檢查入門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門丁會不許你走正門,所以,有些人寧可居斗室,喂臭蟲,一套洋服褲子卻每晚必須壓在枕頭下,使兩面褲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這是魯迅先生對衣著重要性的見解,之所以有這番言論,其實是他有感而發。
馬玨形容魯迅時,是這樣說的“看他穿了一件灰色長衫,一雙破皮鞋,又老又呆板,并不同小孩一樣,我覺得很奇怪,魯迅先生我倒想不到是這么一個不愛收拾的人”。
這大概是對魯迅先生的真實寫照吧,影視劇中的魯迅先生也是這樣的裝扮。
魯迅先生不愛穿新衣,為此也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譬如,他在廈門時,拿著支票去取款,工作人員看他穿得邋遢,就帶著懷疑的眼神問支票是不是他的?魯迅先生抽著煙,給工作人員一個白眼,實在沒辦法,銀行只能打電話給廈門大學,證實魯迅先生的真實身份后,才給予取款;
魯迅先生去見一位英國朋友時,電梯的伙計毫不客氣地把他從電梯里趕了出去,魯迅只好爬了七層樓,走的時候,英國朋友送他坐電梯,電梯的伙計一臉疑惑;去上海拜訪朋友,酒店的看門人打量一番后,不讓他走前門,讓他走后門,這種飯店的后門一般是給“下人們”用的。這些以貌取人的事情發生得多了,魯迅先生有了結論:穿著不能等閑視之。
即便如此,魯迅先生的衣著并沒有改善,依然是我行我素,自在自由。
自己對于衣著不講究,并不代表魯迅先生沒有審美眼光。蕭紅來訪,魯迅先生可以說上一大套,從衣服顏色到衣服款式,到搭配的鞋子,再到胖人瘦人如何穿,魯迅先生是個“妥妥的時尚行家”啊!
大概現在流行的說法“胖人不要穿橫格衣服,要穿豎條紋,不要穿白色衣服,瘦人不要穿黑色衣服……”這些最早就來源于魯迅先生吧?
這樣的魯迅先生,雖然自己不講究衣著,可是對于服飾、審美卻有自己獨到的眼光,這樣的結果,就造成視覺上的魯迅顯得更加老成,被人說成是個老頭兒。
幽默、風趣、可愛的魯迅
“在成人的世界里,他是一個拿著砍刀和斧頭的作家,所過之處,即便是密不透風的原始叢林,他都可以用凌厲的刀鋒劈出一條路來,但轉到小孩子的世界里,它卻是柔軟地像一團溫暖的棉花,愛意隨時彌漫開來。”
這是作者對魯迅先生的一段描述,魯迅的童年讀了很多有意思的書,于是他曾反復強調,要給孩子們提供有營養、有價值的文學作品,為此,他不遺余力地進行翻譯和創作。
他翻譯了愛羅先珂的童話集《天明前之歌》、荷蘭作家望·藹覃的長篇童話《小約翰》、一口氣創作了三篇小說《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他創作的《故事新編》也接近于童話,這些作品都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除此之外,魯迅還經常為周作人收集兒歌。
幽默的魯迅先生可是個“宅男”,想讓他出門,那可不是一般的難,許廣平、蕭紅,她們都曾建議魯迅去游公園,魯迅卻給公園下了這么一個定義“公園的樣子我知道的……一進門分作兩條路,一條通左邊,一條通右邊,沿著路種著點柳樹什么樹的,樹下擺著幾張長椅子,再遠一點有個水池子。”仔細一想,我去過的公園還真是這樣,魯迅先生先生也太有趣了吧!
聽音樂,魯迅先生把二三十年代流行的一首歌《毛毛雨》說成“絞死貓兒”;為一句話和徐志摩叫板;為了一棵相思樹,他會和豬決斗;和許廣平的通信,魯迅會撒嬌;面對理發師的馬馬虎虎,他也馬馬虎虎;理發師認真對待,他也較起真來,讓理發師哭笑不得……這樣的魯迅先生簡直是可愛、幽默、有趣的化身,讓人忍不住笑出聲來。
一直以來,對魯迅的印象都是《孔乙己》《祝福》《狂人日記》等,能寫出如此冷峻現實的魯迅一定也是嚴肅、刻板的,可是,這本書卻刷新了我的認知,見識了一個不同以往的魯迅,感謝作者如此有趣地激發了我重新開始讀魯迅先生作品的興趣,我想,每個人都需要不斷更新對已知作家的認知,多一些了解,再多一些喜愛,讓他們的人物形象再次豐滿起來,重新喜歡他們的作品,這應該是每一個作者最高興看到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