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憶杭州之:校園與雨亭

每個人都會有享受寧靜的時候,哪怕只是發發呆,閑來追憶一下美好的發呆感受。

那是多年前還在讀書的日子的四月天,教室里自習的同學不是很多,從走廊的洗手間時時飄入令人不悅的氣息,我感到快要昏沉沉睡著了。于是背起書包想找一個空氣好些的教室,走到教學樓門口,清新、涼爽的空氣撲面而來,看到門外淅淅瀝瀝的下著小雨,是杭州的春季常有的日子。于是,我走出門外,打傘沿著教室外的小路散步,這是學校最南面的一幢教學樓,教室南面是一條小路,路邊滿是濕漉漉的小草和紫色、黃色的小花,很是鮮嫩,路上安靜得沒有其他同學,抬頭前看,霧蒙蒙的,隱約能看到遠處灰色的山體,我知道那個方向在山腳下是一片茶園,茶園的后面還有梅園,那是我在每天早上跑步時最喜歡登高遠眺的風景。

那個時代,學校都會規定一年級新生到指定的地點晨跑簽到,我們系是規定在科技館門口,從宿舍到科技館有一千米多米的距離,其中要經過一個百米的上坡道,每天上坡后,也是有些吃力。科技館看上去像一只大嘴鳥,而鳥的嘴巴部位是用藍色的玻璃裝點,依山腳下的茶園而建,那時這座建筑相比于學校的老教學樓紅磚的古樸,倒很有現代感。

我一般到那里都會拾級而上,到科技樓嘴巴處的平臺,做一下拉伸,或是溫習一下選修的藝術體操的動作,也會看看帶著的英語書,那些藍玻璃倒成了很好的鏡子,對于年輕的女孩,顧影自憐也會是正常。因為從小有早起習慣,往往我會是跑操簽到最早的。因此可以在這里發會兒呆,這個位置是遠眺茶園、梅園、遠山的絕佳之地,也是在校園生活中每天獨處最寧靜的時刻。

春季,薄霧常給遠處的山和山腳下的梅林裹上了輕紗,是水墨畫底色,淡淡的灰,淡淡的粉,近處是茶園一行行隆起的翠綠,在這種景致下,一般人很容易變得寧靜,感受內心,我會像只呆鳥一樣只是靜靜的立著,眼睛會在畫卷上移動,感受這其中的每一筆畫。陽光有時從身后升起,眼前的畫動起來了,那是緩緩升騰的霧氣,隨后,仿佛打開紗簾,一切變得清晰了。有了生機,仿佛天地一下醒過來了。

我沿著教學樓南面的小路向西走著,邊看著遠山,低頭瞧瞧腳邊的春天,不覺間走到了校圍墻邊的一個門,我知道那里可以通往那片茶園和梅園,于是出門。門外,是一片農舍,是典型的南方獨院飛檐小樓??赡苁侵形缥缧輹r間或是下雨,村中也沒有人在外走動,那個時代不象現在,那里連一個店鋪都看不見。從農舍中的石板小路穿過,往西走就來到了梅園入口,右手側是成片的茶園,近處看茶樹翠綠、油亮的老葉片頂端,已長出了嫩綠的新芽。四月天,那是剛采過明前茶,又發出的新芽。

梅園入口,有條小石板路一直可以走到山腳下,從那里有一條上山的路,山頂,可以看到西湖的全貌。路邊有一條清澈的小溪,在雨季時,小溪的水總是會潺潺的流淌,最妙的是,如果是梅花落櫻時,可以看到花瓣隨清流游動。

路旁樹木已經有些郁郁蔥蔥,是成片的梅花樹,這里是山腳下的緩坡,如果三月份來,是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粉梅和白梅花,那時賞梅的人會很多。但今天似乎園子里只有我了。梅樹已經發出了嫩綠的葉片,薄薄的,有些舒展開掛著雨珠,有些剛發出的還卷曲著,慢慢伸展。我沿著小路散了會兒步,走到了湖邊的亭子里,收起傘,準備在這里看書,如此美景,沒人打擾,可以靜靜的發會呆。

我坐下來環顧四周,非常安靜,只有時而密密如霧氣,時而沙沙如琴訴的落雨聲。面前是一個面積不大湖水,可以較清晰的看到湖對面的林子,那是一片杉樹林,樹木挺拔而高大,葉片嫩綠,有著鏤空般的花紋,遠看會覺得葉如絲絨,如此柔軟,隨著斜風細雨,輕輕柔柔的舞動,杉樹的中部樹干,新發出的嫩枝,與黑褐色粗糙的樹干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越發覺得樹的新枝葉的生機與綠意。

湖水是近似橢圓的形狀,水還是冬季一樣的清澈,池的周圍長滿了各種野草,雖然沒有夏季的豐茂,但也密匝匝的,已經看不到土地的顏色,湖邊長著幾叢菖蒲花,如長劍般的葉片頂端簇擁著幾朵黃色的花,是這里明顯的亮色。

我的心漸漸沉靜下來,如與這自然融為一處,似乎沒有一點一個闖入者的個性了。靜靜的那樣凝視著這幅風景畫,但我能感到自己沒有聚焦,看到的是亭子外的整個世界。我靜,則畫動,風兒輕輕的波動了雨絲,雨滴擾動了湖面,魚兒偶爾飛躍嘻嘻……耳邊也似乎會有樂音傳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