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iphone? X的上市,一堆人一邊罵著“毫無新意的設計”,一邊又偷偷摸著自己的胸口,暗嘲“怎么辦,就算賣腎也買不起。”
然后,一堆人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作祟,選擇退而求其次,分期買了iphone 8。
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曬完,看到底下一堆人點贊和評論后,雖然吃著泡面,還著信用卡,心里也算值得。
此時,我深刻覺得: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窮的事實!
沒有看《從0到1》這本書前,我真的不懂貧富差距為什么這么大,為什么有些人可以賺這么多錢,為什么有錢的人可以持續賺更多的錢,直到讀完書后,我懂了!
1.思維“窮”比物質窮更可怕!
有一個笑話說,如果你發現路上所有的車都在違規逆行,那大概是你自己開反了。但,取得成功、獲得巨富的人,往往都是開反的人。
用書中的話來說,就是“商業世界的每一刻都不會重演。下一個比爾蓋茨不會再開發操作系統,下一個拉里佩奇不會再研發搜索引擎,下一個扎克伯格也不會去創建社交網絡。”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富人身邊會有一堆更富的人,而窮人身邊只有一堆更窮的人。思維遠比你的外在條件更重要,這里面包含邏輯、創新、角度、眼界等。
書中舉了一個簡單實際的例子,如果不去法學院學習,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多數會選擇去華爾街工作。
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沒有切實的規劃,對無法明確的事情沒有實質了解,所以,也不懂得金融里面包含著太多不確定性。
所以,閱讀和提升自己的思想格局,才是賺錢的前提。這樣,你才能迅速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融入到高層次的人中,快速找到賺錢的門路。
2.賺錢不是中彩票
“商界最有爭議的問題是——成功是靠運氣還是靠技能?”作者通過角度的轉換,變了一種問法,“未來是靠機遇還是計劃?”
你期望的未來可能清晰可見,或是迷霧重重。
但,如果把未來看成不確定的態度正好可以解釋這個問題,就是當人們缺少具體的實施計劃,他們就會依照慣例,盡量把多種選擇組合起來。
這完全出自于機遇和概率,而沒有具體可實施的方向或計劃。沒有計劃,你又有什么理由希望自己能成功呢?
就像《從0到1》所講的小故事,2006年7月,當雅虎公司出價10億美元要收購Facebook時,扎克伯格就在會議上宣布,
“好了,伙計們,這個會議只是走個程序,10分鐘也不用。我們顯然不會把Facebook賣掉。”
因為扎克伯格太清楚他所領導的公司可以擁有怎樣的未來,只是雅虎還不清楚。
所以,在你沒有清晰目標、完整計劃,看未來都是一片迷茫的時候,就算是一塊金子也會被你當成石頭變賣。
如果賣的好,就被當成是中了彩票,運氣太好;如果賣的不好,就會埋怨自己時運不濟,市場行情不好。
3.向錢看——冪次法則
冪次法則也叫“80——20法則”,就是“80%的土地都掌握在20%的人手里——這個現象就好比花園里20%的豌豆莢產出了占總量80%的豌豆一樣自然。”
其實,這就是簡單的指數級增長價值。指的是事物的發展、規模與次數成反比,規模越大,次數越少。
書中解釋道,在向錢看時,冪次法則體現在:風險投資中,投資者都努力想從公司創立早期呈現指數級的增長中獲利,而只有一小部分公司獲得了利益。
當然,沒人能事先就確切知道,哪些公司會成功。所以,最好的投資公司就會給出一個好的“投資組合”,這里面每家企業都是真正具有極大成功可能性的。
作者彼得·蒂爾認為,不論是投資還是生活都需要遵循冪次法則,即20%的關鍵事物帶來80%的收益,我們需要把精力專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才會獲得最大收益。
總結出來就是: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個市場可能勝過其他所有市場。
一種分銷策略通常要優于其他所有策略。時機和策略也要遵循冪次法則,某些關鍵時刻遠比其他時刻更重要。
窮與富,賺錢多與賺錢少的差距在于思維與戰略的不同,看看成功人的想法,你就會覺得自己那些又作又虛榮的思想,有多可笑。
其實,我們當下的任務并不是包裝華而不實的外在,而是找到創新獨特的方式,使未來與眾不同,而且更加美好。
從0到1,最重要的就是重新認知,獨立思考,讓自己駕馭在金錢上,可以逆襲成,“我的司機用iphone X,我的保姆用iphone X,我們家有一堆用不完的iphone X,誰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