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有多少人看過?
前幾天看到篇介紹《前世今生》的文章,通常這種題材我都不感興趣,后來掃了幾行,覺得有點意思,介紹看完有點意猶未盡,主要它成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最后決定買書。
買書我一直很慎重,因為書實在太多了,所以買書會做大量功課,并且一買就是一個作家的全集。
我得承認這本書是沖動購買,作者是美國人,布萊恩.魏斯,他一共寫了五本書,怕失望先買來一本。當書快遞到家,它再一次打亂我的讀書計劃,我放下手中的書,一口氣先讀完了它。
布萊恩.魏斯,美國耶魯大學醫學博士,百度是這么說的,布萊恩.魏斯是非常著名的科學家、心理學家,許多世界名人、億萬富豪、政治領袖都曾是他的病人。
之所以我這么大興趣,是因為人類一直無比好奇“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窮盡畢生研究,疑問依舊在,答案依舊沒有。
《前世今生》寫的是1980年,美國著名科學家、心理學家布萊恩.魏斯,接待了女病人凱瑟琳,并為其催眠治療的過程。
多年有紀律的研究,已把魏斯的心智訓練成科學家和醫生的思考方式,把他往專業的保守主義窄路上推,他不相信任何不能以傳統科學方法證明的事物。他知道美國各主要大學都在進行靈學研究,但他覺得那些都遙不可及。
然而他遇到了凱瑟琳,在18個月的催眠治療中,竟然發現了生死輪回的秘密,憑他的知識背景,他從一無所知到全然訝異,接連學到了絕無僅有的生死課程,魏斯和凱瑟琳的生活從此改觀。
魏斯客觀記錄了凱瑟琳治療的全過程,未作藝術加工,文字誠懇,不夸張,他從一開始的嚴重懷疑,到釋然,到頂著社會輿論壓力將其治療過程編寫成書,并譯成數十種文字,世界各地推廣發行。
就是以下段落吸引我的。
這本書是我對進行中的靈學研究的小小貢獻,尤其是探討死后經驗的支派。你所讀到的每一個字都是真的,我什么也沒有添加,除了不斷重復的地方外,也什么都沒有刪。只稍微更動了凱瑟琳的身份,以保隱私。
我花了四年來寫這本書,花了四年才鼓足勇氣,甘冒專業的風險透露這些不正統的訊息。
某晚我在洗澡時,突然覺得非把它寫下來不可。我有種強烈的感覺,時候到了,我不該再隱藏這些東西。我所得到的訊息本意就是要與人分享,而不是據為己有。從凱瑟琳而來的知識現在該借由我傳出去,最好的結果就是:讓大家都了解我所知道的不朽和生命的意義。
一口氣讀完全書,特別震驚。大多數人都怕鬼神,大多數人卻都不信,所有超越自然,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死而復生、靈魂附體、玄學、通靈等等,在我這里一直都是糟粕,通通歸為迷信、要么傳說,我從來沒有準備相信這些所謂的神秘現象,并且一直排斥。
而《前世今生》,顛覆了我所有認知,要么繼續堅信這是沒影的事,要么選擇相信這個領域我并不知曉;要么是我無畏,要么是我無知。
最終讓魏斯信服的是第一個大師透露給凱瑟琳的訊息,關于他死去父親和兒子的細節,還有他給女兒命名和選擇心理學方向的決定,這對于個人震撼巨大,旁人的體會并不能深刻。
我還是將信將疑,前世輪回這樣的神秘課題,至今無法用科學驗證,但或許真是暫時的。魏斯翻閱研究大量著名第六感學者的書,開始懷疑科學給他的限制,然后他擺脫了科學帶給他的約束,進入人類巨大的奧秘中。
而看完此書,我腦子確實亂了。我又回頭重讀了此書的大量章節,這次不從信與不信出發,只看內容和結果,內心突然有種超乎尋常的寧靜。
實話講,這本書正確應該歸檔為心靈雞湯,而這種雞湯應該被人喜歡,比當前普眾的心靈雞湯高級多了。
有的地方寫的讓人感動,引人思考,面對恐懼、離別、無奈、憤怒、貪婪種種危機時,情緒應該怎樣控制?
美國“神經與醫學之父”梅爾教導他的學生時,總喜歡說一句話:“不要在不癢的地方搔。”意思是不要去碰沒有發作的部分。
“死亡”的陰影在人生各處莫不癢,大家都選擇回避,像鏡子的另一面,似乎看不到就應該不發生。而魏斯翻轉了鏡子,照到大家回避的面孔,搔到大家的癢處。
“前世”更像一個概念。它把“死亡”的意義做了一個很大的轉換,我們一直活在一個千萬年的時間視框里,如果不把自己放在“這一生”的框架里,就會生出一種超越生死的解脫感。
附錄里有寫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教授,他在巨著《存在與時間》里提到,人有兩種基本的存在狀態。
一是“沒有死亡意識”的世界,人們以世俗價值的“物”作為存在的目標。當我們迷戀功名成就時,功名成就的價值便不容許我們去思考死亡。因為在這樣的世界里,死亡要被排斥在意識之外,我們要假裝它不存在,或者獨斷地主張“一死百了”的便宜話頭。生活在這般世界的人,往往必須以競爭的心虛張聲勢,活在不能太真誠的生活中。
另一個世界叫做“靈犀意識”,在這個意識世界里,人們知道肉身的脆弱,但是在精神上,你必須用心去承擔活著的責任。人會變得有靈性,乃至理解“死亡”的意義,使自己真誠地度過自己的生活。
可以舉幾個例子。
俄國小說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受刑前幾分鐘被釋放,頭腦從世俗的思維轉入“靈犀意識”。
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中描寫主人翁安德烈,被拿破侖軍隊逮捕,最后一刻釋放,生命從此變得神采飛揚。
美國參議員紐伯格獲知自己癌癥晚期,翻然領悟生命的真諦,不再想參議員的高位,銀行的存款和對世界的野心,而是與朋友共進晚餐,與太太相伴,搔搔狗的耳朵聽它打嗝,安靜的讀書,開心的喝果汁,他第一次覺得生命的恩賜,體會到生命的救贖。
也有許多普通人因為一場災難,經歷生死,性情大變,開始有勇氣為自己承擔責任,進入前面所說的“靈犀意識”。
所以這本書帶給我了另一個視角,如何面對,以及思考。或者魏斯正站在剛剛好的位置上,往前一點就是迷信,往后一點就是無知。
終有天,貪財會隨你的淡泊慢慢消散,好色會隨你的衰老慢慢解脫,生命會隨你的頓悟慢慢平和。或者應該有一些開放、接納的態度,人類很需要深刻的感觸,而這科學無法給予。
人生是急不得的,不能像許多人希望的時間表一樣。我們必須接受凡事來臨的時間,不要強求。或者人生是無盡的,我們不曾真的死去,也從未真的出生。我們只是度過不同的階段,沒有終點......
最后,有兩個心得分享。
一,魏斯的另外四本書可以買。
二,如果你也好奇,不妨買來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