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多人一想到寫作,就是一盞孤燈、正襟危坐,苦思冥想、遠離娛樂。
寫作這件事本身是嚴肅的,但是,作品是生動的啊!越嚴肅的寫作,出來的作品就越生動。
每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成為經典流傳至今的作品中,都一定是充分融入了作者的生命體驗。
作者活的有趣,作品才能生動。
曹雪芹如果沒有生在江寧織造府,不是在錦衣玉食的環境中嘗試過富二代有錢有閑的生活,而是生在普通人家吃糠咽菜,恐怕《紅樓夢》里的賈寶玉撩妹想象力的極限不過是村頭扎著麻花辮的二丫頭。
蒲松齡要是科舉得中,進了無趣的官場,而不是落榜后,搬個小凳坐在路邊,靠綠豆湯換故事,接觸各種市井百態,聽到各種有趣有料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的狐仙鬼魅肯定不知要到哪本書里投生了。
施耐庵要不是在張士誠手下干過,在起義軍的大營里呆過,見識過農民起義的風起云涌和衰敗頹喪,《水滸傳》里大塊吃肉大碗吃肉大秤分金豪氣干云的生活恐怕他也難以想象。
托爾斯泰要是沒有參加過克里米亞戰爭,沒有對實際戰爭最深切的體驗,對老百姓最深切的悲憫,恐怕難以寫出《戰爭與和平》這樣的皇皇巨著。
海明威可能是作家里離前線最近的了,先后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才能寫出《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生活中他酷愛冒險,釣魚、狩獵、漫游非洲,這些經歷為《老人與海》《非洲的青山》提供了不竭的素材。
這些經典名著的作者,他們的人生本來就是一本讀不完的大書啊。
二
我們為什么愿意閱讀?
還不是因為現實生活太無趣、太缺乏想象力,我們需要一個可以想象另一個世界的渠道和出口。
在那一部部融入了作者生命體驗的作品里,有山的味道、海的味道,有夏夜繁星、極光耀眼,有別人流過的淚、愛過的痛,有成功的喜悅、激揚的青春。
總之,那些我們到不了的地方,有人替我們到達,那些看不到的風景,有人帶我們去看。
這樣看來,寫作的人負有多么重要的責任啊。
誰也不喜歡看到一個嚴肅古板、枯燥乏味、面目可憎的人在我們面前碎碎念。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能像上面那些名垂青史的大家一樣,有勇氣、有條件、有機遇去經歷別人所不曾經歷的生活。
那怎么辦呢?
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親身實踐之外,還可以間接感知。通過對間接經驗的學習,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去創作。
有一位軍旅作家朋友,早年為了寫作軍史,曾經采訪過他所在部隊健在的幾乎所有老兵,軍史編寫得怎樣不知道,倒是給他提供了至少足以支撐起十個長篇的素材。
作為一個和平時期的軍人,他并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但是,通過面對面的訪談,近距離觸摸歷史,他的生命體驗與那些老兵相交融。
在這幾天朋友圈里踏平南海的戰爭喧囂中,他發了這樣一條狀態——
我采訪過的老兵可以說,沒有一個熱愛戰爭的。更多的時候更多的人講著講著就哭了,有兩種情況使他們無法克制自己的感情,一是回憶起在戰爭中死去的戰友、老鄉,二是回憶起戰爭的殘酷。
許多老兵都不愿意給人講述自己所經歷的戰爭,哪怕是自己的親人。我就發現,很多老兵的家人對他們的經歷一無所知,老兵從不給他們講。
他們愿意給我講,因為我們都是軍人,在情感上息息相通,他一開口,我們就懂了,因為他們所經歷的,也是我們時刻準備要經歷的,他們面對的,也是我們隨時要面對的……
朋友驕傲的宣稱:“寫戰爭,還真沒人能寫過有軍旅經歷的作家。很簡單,我們知道戰爭是怎么回事。”
三
無論直接學習,還是間接學習。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顆充滿好奇的心,是頭腦始終保持有趣的狀態。
當然,這種有趣,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認為的那種,輕松、娛樂式的有趣,甚至是有些枯燥的“有趣”。
也許一般人很難把亞洲首次獲得雨果獎的科幻作家和國有發電廠的工程師聯系起來,但是,劉慈欣卻在山西陽泉那樣一個外人看來可能有些荒涼貧瘠的地方,憑一人之力把中國科幻帶到了世界級水平。
他的生活在外人看來就非常無趣,周圍人不理解他,下班連麻將都不打,生活還有什么趣味。
但是在劉慈欣的世界里,從科幻的視角思考世界,實在是再有趣不過的事情了。
在一次采訪中,劉慈欣說:“我的積累從來沒有作為學習去積累,都是作為消遣娛樂去看,這本書可能是物理學、宇宙學等等各種類型的書。寫科幻的人的知識結構是什么都知道一點,什么都不是太深。”
瞧瞧人家休閑時閱讀的都是什么書?你讀了一點雞湯文,就想著要教育全世界?
身在小地方,卻不影響劉慈欣對知識和信息的獲取,他認為這要拜互聯網的便利所賜,使得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信息差距基本被抹平。
當你喊著叫著要到遠方尋找情感體驗和寫作源泉時,還不如靜下心來多閱讀、多積累。
沒讀過萬卷書,那你的萬里路可能行了也白行。因為,你的心里一片荒蕪,心靈的電波無法對上世界的頻率。
世界這本書你讀不懂。
比如同樣是拉薩游記,有人對藏傳佛教有深入了解,就能寫出有歷史厚重感的文章,有人只能寫成風景明信片。
你有怎樣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方式,就有怎樣的文字形態。
要想寫出的文字變得生動起來,趕緊努力的學習、奮力的生活,讓自己變得有趣,從精神上做一個豐富的人。
我個人很喜歡的大冰,電視臺主持人,麗江酒吧店主,情感故事作家,這幾種身份在他身上奇跡般的并行不悖,滋養出別樣的文字。
他的故事,充滿了煙火塵世的味道,寫的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的普通經歷,卻有感人淚下的力量。
簡書上很多寫作大神也是一樣,是典型的斜杠青年,工作是一個世界、生活是一個世界、寫作是一個世界,三個世界中又衍生出若干種生命狀態。
這樣的人生才有趣,不是嗎?
這樣的人寫出的文字,才好看啊!
親愛的,都看到這里了,何不點個贊,留個言,我們交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