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新搬來一對夫婦,早出晚歸以買菜為生,中午爸爸會回來做飯,平時很少聽到他們說話,偶爾幾句也是嘰里呱啦,不知是哪里的方言,聽不大明白。
有個女兒上小學四年級,就讀大官山小學。該學校是專門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的學校。
一天中午,無意中看到兩夫妻坐在桌前吃飯,不一會兒,女兒放學從外面進來。我第一次感到詫異。
對于城里的孩子,四年級百分之九十九上放學是要接送的,大官山小學離這走路需要二十多分鐘吧。幾乎所有家庭會等孩子一起吃飯的。
女兒進門,放下書包,若無其事地加入其中,開始吃飯。爸爸媽媽也沒說話,只見爸爸扒拉幾口飯放下碗筷急匆匆地出門了。
每天中午或者傍晚,都能聽到隔壁傳來的小女孩的朗朗讀書聲,語文課文、英語、數學定義,一樣不落。聲音清脆、響亮、持久——
有一次,下午三點多鐘,我從外面回來,看到小女孩趴在她家門口的廢棄的舊洗衣機上寫作業。
我跟她打了聲招呼,她細聲細語怯怯地說,今天放學早,爸爸沒回來,她沒有鑰匙,進不了門。
我邀請她來我家寫作業,她沒有說話,站起身默默地收拾起書包文具,很順從地跟著我進了門。
看著她有些凌亂的頭發,偶爾抽送鼻涕,皮膚略顯黝黑。她并沒有注意到我在看她,筆尖在紙上莎莎摩挲,出來一行行鐫秀的藍色鋼筆字,現在很少看到有學生用鋼筆寫字了!
不一會兒,女孩的爸爸回來了,我跟他說孩子學習很主動,放學不能進門,趴在洗衣機上寫作業,他聽了以后,很自然地說:她學習不用我們煩神的,每天晚上天沒黑作業就寫完了。看不出有什么驚喜或激動,習以為常的感覺。
我問他孩子學習成績怎么樣,他說在班上前幾名,平時賣菜忙,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管她學習的事,都是她自己學。
今天送完川川上學回來,正好碰到父女倆準備出門,外面雨下的很大,爸爸有點生氣的樣子,嘴里嘟嚨著:傘呢,快去把傘找來!
小女孩面無表情地回屋轉了一圈,空手回來,也沒說話。爸爸嘮叨著,傘哪里去了?三把傘都找不到了!
我順手遞了把傘給爸爸,先拿我的傘送孩子上學吧,不要遲到了!爸爸接過傘又遞回給我,恨恨地說:遲到有什么關系的啊!家里有三把傘都找不到了!
遲到有什么關系!又一次讓我詫異!
想到瑜伽館的幾個小學生家長,經常湊在一起,吐槽孩子學習的事。
網絡上也經常看到關于陪娃寫作業的段子。為什么現代家庭,孩子學習,父母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