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相處,是聰明人的生存策略

與周圍的所有人都友好相處,是這個不確定的時代,生存的絕佳策略。

有的人不同意這個觀點,他們說,做人應該隨性一點,不能委屈自己,對壞人就要不留情面,以牙還牙。

有這一類看法的人,往往對友好相處這個詞,有所誤解。

友好相處,不是說讓你卑躬屈膝,一味隱忍退讓,而是讓你你不要有太重的分別心。

不要有太重的分別心,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別把自己看得太重。

真正能做到友好相處的人,不覺得這是在委屈自己,相反,他們很多人,都能從這種體驗中收獲不一樣的東西。

舉個例子,劉潤老師說,他在寫五商的時候,經常遭遇被得到的“魔鬼編輯”退稿的情況,一篇文章,他覺得已經好到沒有需要再修改的地方了,可編輯還硬讓他再精煉文章,明確觀點。

一般人碰到這種情況的直覺反應是抵觸,但劉潤的思考邏輯是,我還是應該繼續修改,因為我修改了,會讓編輯覺得,他們的建議是有價值的,他們是被接納的,雖然我修改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但是后續我會收到更多的建議,讓我把課程做得更好。

你看,他在意的,不是我修改了就代表我錯了,我專家的形象就被毀掉了,而是我能通過改稿這個動作,收獲優化課程的好處,所以他自始至終,都心平氣和地與編輯友好相處。

而有些人因為有太重的分別心,他們沒辦法與不順著自己心意的人友好相處,他會覺得在這種情況下,還對”編輯”這么好,順著他們的心意來,這是委屈了自己,對自己沒好處,我不該這么窩囊。

職場是一個多方交互,合作博弈的環境,你需要長期,或者至少是在一段時間里,不斷與同事和朋友打交道。

如果和他人有矛盾,你有兩種應對策略:

策略一:隨性一點,不爽就懟。

策略二:盡可能不起沖突。

乍一看,策略一好像很爽,可是剛才說了,職場是長期博弈的環境,你眼前這個可能與你起沖突的人,大概率在較長一段時間里,要和你一起共事的。

如果今天懟完了,情緒平復了,下次還有合作了,怎么打交道呢?如果是同事,后面再共事,是不是很尷尬?

如果用策略二,先不起沖突,忍一下,先繼續合作試試,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

?

情況1:這件事對方有錯,你忍了吃點虧,這次沒問題,但是要讓對方知道是他錯了,然后看對方的態度,如果這個人知道自己有錯,讓你吃虧了,下次合作他主動釋放善意,或讓出部分利益給你,說明他會做人,是個可以長期合作的伙伴。

如果這個人明知自己有錯,讓你吃虧,下次合作還得寸進尺,仍然不講情面,說明這個人品性不好,以后,你就盡可能找其他人合作。

通過這個方式,可以鑒別出合作伙伴的好壞。

如果換做是同事或者是領導,也是一樣的道理,假如你周圍都是這樣的人,你就趕緊找下家。

這可以幫你鑒別出,要不要繼續待在這個公司。


情況2:這件事是你自己的錯,你若是意識到了,自然不會隨便沖別人發火,若是你當時沒意識到,就記住“友好相處”的策略,先把沖突拋在腦后,回去之后再分析,冷靜下來的你,自然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在哪。


而你回過頭再看看,在這個策略下,不管是誰的錯,你都是不吃虧的。

如果是你的錯,當場沒有起沖突,彼此的關系得到了維持,以后還可以繼續合作,所謂“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

如果是對方的錯,你可以根據后續反應,鑒別這個人、這個公司的好壞,你也完全不虧。

所以,友好相處,是聰明人的生存絕佳策略。


公號:成長雜貨鋪,發現聰明人。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