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說的是關于知識付費。
凡是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多地主,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講上都寫著“知識付費”幾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講都寫著兩個字是“搶錢”。
仔細看了半夜,標題里大多是有“一小時建立”、“一周學會”、“快速”、“改變”、"命運”、“轉折”、“認知升級”、“高效讀書”、“時間管理”、“自我驅動”、“七大差距”、“五大秘訣”等字眼。
比如《一小時建立你的閱讀操作系統》、《如何在短時間內掌握一項技能》、《你與優秀管理者之間,還有這七大差距》等等。
于是你聞雞起舞,日夜操勞。
這個大學,那個商學院,看來看去,除了一時的雞血,生活并沒有如題一般快速改變,當然你也依然無法崛起,一個小時仍然沒有建立自己的閱讀操作系統,短時間內也沒有掌握一項技能,你也仍然只是一個小小職員,并沒有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也就是你仍然是一個草根。
而我為什么說知識付費是“草根經濟”呢,
下面分享兩個知識付費浪潮下網上熱議的現象描述:
場景一
睡眼惺忪中,你伸手去摸手機,第一時間你打開微信。
每天必看的《羅輯思維》公眾號,羅胖那60秒語音,你感覺說得真好,接著瀏覽文章,看見羅胖又在推薦書了,于是忍不住下單買了一本…?
接下來,你開始瀏覽其他公眾號,看看還有什么好文章,然后再刷一圈朋友圈,看看時間,嗯差不多要去上班了,然后刷牙洗臉出門…?
坐地鐵的時間,上班途中的間隙,午飯午休的時間,下班回家的路上,睡前的幾分鐘……
你都不放過,所有碎片時間你都利用起來學習、自我提升…?
大咖的公眾號你都有關注,得到APP199一年的付費訂閱,你也訂閱了不少,你手機里裝滿了像知乎、在行、好多課、饅頭商學院這樣的在線學習APP…?
你不是看干貨文章,就是聽在線課程,每天你都感覺時間不夠用,那么多書,那么公眾號,那么多訂閱課程,你看不過來聽不過來,你有時煩躁不安,但又感覺自己需要不斷充電…?
周六周末的空閑時間,你還報讀很多速成班,像《3天精通新媒體運營》《1周變成文案高手》等...
你頻頻出現在各種類型的干貨分享會上,各路大神大牛們的分享讓你腦洞大開,感覺大咖們真牛逼,你迫不及待地想作出改變,卻無從入手…
場景二
甚至是我有一個朋友系列
我朋友劉剛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叮鈴鈴——早晨鬧鐘響起。
他眼一睜,立馬抓過手機,
打開“得到”,傾聽60秒羅胖教導。
刷牙與吃早飯時,打開“喜馬拉雅”,
“完成了30分鐘的音頻學習。”
然后,他出門上班。
地鐵上,再點開“知乎live”
“聽了三個知名答主的經驗分享。”
中午吃飯與午休的時間,
他又點開了“在行”,
“抓緊學習了《如何成為寫作高手》。”
下班路上,他又打開“得到”,
“我在上面訂閱了5個專欄。”
吃完飯,上床,打開“直播”,
“聽了李笑來的《普通人如何實現財富自由》。”
然后劉剛帶著滿滿的充實感,
終于無比欣慰地進入了夢鄉。
劉剛這兩年很焦慮。
打開電視,看到別人英語流利如老外,
他坐不住了,下了一個英語APP,
走路、做飯都戴著耳機練習聽讀。
打開公號,讀到《這個世界正在懲罰不學習的人》,
他坐不住了,趕緊買回一摞書。
刷刷知乎,他又一聲驚嘆:
“這個人的回答好專業好高深,
我差太遠了,不行,我得訂他專欄。”
我問劉剛:“你干嘛把自己弄得這么累啊?”
劉剛一下說了三個原因:
“時代變化太快,擔心自己的知識不夠用。”
“別人懂的東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害怕自己被社會淘汰。”
劉剛的三個擔心,其實極具普遍性。
這個時代,很多人都像他一樣患上了知識焦慮癥。
看完了,那么上列哪一個知識付費不需要占用大量時間,甚至有的直接在課程設置的時候就把大量時間分塊變成小時間,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虛度了光陰,而一般的商務人士哪有那么多時間去聽一些虛無縹緲的課程呢?
所以,這個群體大部分都是草根,賺的也是草根的錢。
一場live9.9元,一千個人聽就是將近一萬,再比如一個欄目一年會員,365元,號稱一天一元錢,一千個人訂閱就是三十六萬五千六百元,就以這兩個為例子,我相信很多草根在大部分情況下,尤其是看起來還有上進心的草根,會選擇訂閱或者聽一下,因為在一些誘人的標題和對當下自身處境急切不滿意想要尋找改變的情況下,看到這個課程就像落水之后看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樣。
但是,你們考慮過沒有,如果這三十六萬用來做別的事情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具體到個人,一場9.9元的live,你可以在電子書閱讀APP上購買一本不錯的書籍,一年365元的專欄會員訂閱,你可以買多少本書?我認為大部分關注知識付費的草根,大部分都在沿海城市。
就好比,有些初入傳銷組織的大學生就相信精神意念可以不讓自己饑餓,但是來自農村的大爺卻認為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不吃飯是絕對不行的。類比到知識付費也是同樣的道理,知道的多了,亂花漸欲迷人眼,反而有時候辨識力沒有那么高,而為什么草根會去相信一些迅速成功的道理,熱衷于聽這些課程呢?不就是想走捷徑嗎?進入傳銷的大學生不就是想立刻發財嗎?
哪有什么迅速發財的道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那都是不義之財。
哪有什么成功的捷徑,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數。
借助一些取巧的手段飛起來,你爬著梯子到空中說自己會飛了,然而有一天梯子沒了,或者有真正會飛的人想帶你一起飛的更高,你可以考慮一下會怎樣。
沒有自己的翅膀,爬的越高你也會摔得越慘。
你付很多錢,參加了一些所謂的高級社群,認識一些人,認為自己厲害了,但是有一天當你有求于人時,誰會理你?課程結束了,課堂上的問答環節結束了,哪個講師還會理你?
那些所謂的講師,又有幾年的經驗呢?
到處東拼西湊一些理論賺吆喝,賺草根的錢。為什么?
我告訴你一個鑒別講師的方法:
看一下這個講師的個人經歷,如果他的成功恰恰是因為他宣揚一些理論本身的行為,導致他的成功,那多半這樣的講師是繡花枕頭。
比如,有些講師是如何實現財務自由的呢?那就是通過賣他們的一套理論,編成自己的書,通過賣書實現了財務自由,所以你說你如何通過講師講的內容來實現自己的財務自由呢?講師自己就不是用自己講的理論實現財務自由。
大部分很厲害的講師,很少在一些知識付費平臺露面。
為什么?因為我說過,知識付費是草根經濟,賺的是草根的錢。有些講師在線下,在實際的現實生活中,接受一個咨詢就上萬,你說放到知識付費平臺,哪個草根會買?
而且,有的知識付費平臺對問題的描述字數還有限制,有的只有幾十個字,不到一百個字,凡是自己不能決定,確實需要他人指點的問題,豈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嗎?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做出的解答就是合理的嗎?
如果你真的想尋求進步,進行良好的時間管理,提升個人的工作方法和認知水平等等,不如看書。
你知道做一個線上課程和寫一本書的區別嗎?
線上課程往往二十幾分鐘,或者三十幾分鐘,通過一個直播平臺,講師說幾句話,然后語音直接就發出去了,有時候邏輯也不是很清楚,甚至說自己思維比較發散讓大家跟上思維,也許講師會有一個草稿,但是整體聽眾感覺是比較隨意的,因為他是一種碎片化的知識學習。
但是反觀一本書的出版就完全不一樣,首先要定稿,把出書的內容來回反復修改,和出版社編輯多次交流商討,整本書的體系框架,銷量,面向客戶群體等等,都會有一個很全面嚴謹的論證,而線上知識付費課程,把門檻降低了很多,甚至有時候我都可以開付費課程,好吧,自黑一下。
幾十萬的實體書銷量難道還不如幾篇10萬+文章?
買書經常會看到在書籍封面上有一個腰封,一般是各種名人推薦或者是一些銷量,比如銷量幾十萬幾百萬冊等等。考慮一下,這個幾十萬,幾百萬可都是一本一本實體書真真切切堆積起來的數字,和一個網上10萬+的內容相比,哪一個更有說服力呢?不好一刀切,但是應該有一個自己的論斷。
365元的專欄訂閱不如出去看看世界
如果你不訂閱一年的專欄,你用這三四百元買一張飛機票,到中國的另一個城市看一看,住一晚,哪怕是自己帶著面包住個青旅,你的感受會完全不一樣,因為你真正的走出去了,你真正的切身去感受這個社會,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職位上,跳不出來這個框架的限制,你可以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一下這個社會,另一個城市,不同的人群,他們是怎樣的生活,而不是打開自己的手機,摸一下自己油膩的頭發,帶上耳機或者不帶耳機,劃開手機和文章開始描述的兩個場景一樣。
而且,很多情況下,一年的線上課程價格遠遠不止365元,并且可能為多個知識付費平臺付費。
最后,優秀的線上知識付費課程肯定有,但是相對于書籍來說,還是書籍質量更優秀的概率大一些,尤其是很多經典書籍,而且現在有很多書單推薦,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讀到垃圾書。
另一方面,我也是一個草根,只是我是一個愛讀書的草根,如果你也喜歡讀書,并且支持我的想法,歡迎點一下關注,留言評論。
如果你真的想要知識付費一些線上講座或者課程,那么給大家一個建議:
你先去搜一下這個講師,了解一下他的成就,看看他在他講的領域大概是什么位置,如果全是關于理論的宣揚而沒有實際的操作,那么多半你可以放棄了。
? ? ? ? ? ? ? ? ? ? ? ? ? ? ? ? -END-
自我介紹:
2015年開始進入公眾號領域,近兩年也為一些律所和律師以及教育培訓機構做過新媒體品牌推廣和營銷咨詢服務,今年暑假由于在國外使用公眾號不便,混跡于簡書幾日,幾篇正文均上首頁,常年在朋友圈對當下創業圈,互聯網熱點事件插科打諢,現在是一名某互聯網知識分享平臺最年輕開課最少(0)的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