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最疼的時候大概是最親的人往你心口上捅了一刀。?????????????????????????????????????????????????????????????——題記
大年初五,親戚們之間的彎彎繞繞已經在我家投下一顆炸彈。每個阿姨媽媽都想給我爸推薦女婿,當然他也喜聞樂見,然而媽媽卻不然,因為她擔心青黃不接的我在這個時候找男朋友會被看輕了去,推了一個又一個前24年都不熱絡的親戚朋友,而他卻愿與每個帶著這份念想的親戚結交,好讓我早點結婚,去過那所謂穩定卻看不清的生活。正是面對某家舅舅的拜年事宜,我持身中立地假裝一本正經地看電視。媽媽走后,爸爸問我,“你為什么不幫我!”我說:“你們之間話外之音太多,我不想猜,每個人的立場和想法都不一樣。”幾個回合,沒有說通,終是彼此傷害。他說“你這么聰明,嘴巴這么厲害,怎么不去社會上?”言外之意,我怎么還沒找工作。又問:“你怎么就嘴巴這么厲害?”我心中難掩難過,哽咽:“因為家族里太復雜,只有被保護得很好的孩子往往才能平和。無論你這邊還是媽媽這邊,那些親戚的嘴都很毒,我又不是不知道。”我爸不再言語。我轉身走開,看到我媽,淚水止不住地留下來,終于嚎啕大哭,她說著“我知道你心里難過”,抱著我,輕輕拍著……
我爸并不希望我考上研究生,這我一直知道,他只想我早點工作、嫁人,只不過他從未表現得這么明顯。我也并非真的要一直賴在家里,無論今年考不考得上,我都會去工作,去賺學費或者靠自己更好地生活。只是當我直面他明明知道我這一年很辛苦,卻仍然不期待我有好結果的時候,就像即將痊愈的小傷口只是有些發癢,那新生的皮膚卻還是被剝離了創口,沁出小血珠,仿佛更疼些了。心里也越發相信若在荒年,他是能不假思索就把我賣給別人去換一斗米的父親。
別人越想看我笑話,越不想讓別人看我笑話,考研就是這樣一個決定。雖然也明白自己可能真的會變成那個笑話。但這就是我從小到大一直以來的倔強,記得小時候有人評價我說“不撞南墻不回頭,撞了南墻也會撞破繼續走”。我,一直都很倔。
No.1
小時候,每逢遇到熟人要叫人的時候,我總會很快反應過來,禮貌地問候;一時間如果想不起來,爸媽或親戚善意提醒,我便怯怯地叫一聲;然而要是親戚打趣說:“這么大了還不會自己叫人啊,一點都不聰明,羞不羞啊?”我便撅著嘴再不聲響,大家都說:“哦喲,小小孩子脾氣不小,嘴巴可以掛油瓶啦。”媽媽總是解圍,吃糖把嘴給粘起來了,張不開。一陣哈哈哈的笑聲把我淹沒了,可我心里都記著呢,哪個親戚不好,以后除了規規矩矩叫人,再也不會親近起來。
這是我最初的倔強。
No.2
等我背上書包讀一年級了,那時爸媽都是三班倒的工作,沒辦法準時地接我上下學,我不是最早到學校等著學校開門,就是最晚才回家,總趴在門衛爺爺的凳子上寫作業。為了讓我能夠正常作息,我媽便與外婆家商議:周一到周四住在外婆家,周五再回家。一開始住得甚是開心,因為有個長我六歲的哥哥陪著我玩,教我做作業。一年級的語文書上的拼讀作業都簽著哥哥的名字,家庭默寫也都是哥哥幫我報詞組。
一段時間后,大姨母抱怨:“哥哥一直給你報聽寫,自己成績都掉下來了!”明明才七歲的我在聽到這話以后就騙哥哥說老師不再布置家庭默寫了,其實都是我在哥哥放學前就先把詞語背出來,然后自己再默在作業本上。
開家長會的時候,班主任夸了幾個認真負責孩子家庭默寫的家長,每次不僅家庭默寫默得好,而且是真真切切抓牢了、學會了,學校第二天學校里默寫也總能全對。其中有我的家長,媽媽很是驚奇,因為她聽姨母說,現在的回家作業都沒有默寫了。她怕我每次都是抄的詞組,長此以往,成績就會掉下來,便警告我,不能騙人,因為騙人就是騙自己。那時候她才知道,其他的孩子是聽默,而我一直是背默。
No.3
我到了二年級的時候,雖然也是外公外婆接送,但已經不住在外婆家了。原因也只不過是大人和小孩間的玩笑話。
“你跟誰一起睡覺呀?”大姨母笑著問。
“和奶奶一起呀。”(我家親戚都是挑著親近的關系叫的,實則是我的外公外婆)
“那爺爺呢?”
“爺爺和哥哥一起睡。”
“其實應該是爺爺和奶奶睡一起,哥哥自己一個人睡一張床的。”
“那我呢?”我歪著頭問,有種宣誓主權的味道,因為一直住在外公外婆家,我早已習慣了。
“你的床在你家呀,我們家是沒有你的床的,那時候你媽媽是嫁出去的呀。”
“哦!”我有些垂頭喪氣。
那時候開始有點明白,即使生活在一起,也不一定就是一家人,我的家人好像只有爸爸媽媽,還有的都是親戚。沒過多久我就吵著鬧著不肯住了。
“你先在爺爺奶奶家吃早飯啊,到了時間爺爺會送你上學的,不會遲到的。”我爸把我從他的自行車上抱下來,叮囑道。已經深秋初冬了,爸媽不忍心我總是在寒風里等學校開門,便只能在上班前把我送到外公外婆家,再由他們七點半送我去學校。
“晚上一定要接我回家,爸爸,你要記得晚上一定要來接我的,一定要來接我的!”每一天都像生離死別似的,我聲嘶力竭地哭喊著,腳用力地跺著地,都有些麻了。心里實在怕他們不要我了。
這場景,現在大家都還記著,作為我兒時的趣聞,家族聚會的時候偶爾提起。
No.4
到了三年級以后,學校允許學生騎車上學了。我是年級里最早開始自己騎車上下學的孩子,早上騎20分鐘上學,傍晚騎20分鐘回家。自己用壓力鍋在液化氣上煮飯,會燒番茄炒蛋和茄子。和爸媽見不上面,說不上話就把每天想說的話都寫在留言本上,第二天能看到媽媽的留言,偶爾也會看到爸爸的。就這樣把32開的作業本寫滿了五六本。
拜年的時候爸媽把我作為“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的例子夸耀時,外婆家有心疼我的,有順口夸的,也有說風涼話的,“你燒的菜一定和貓嘴里吐出來的一樣吧!”
從此小孩的自尊就讓我和外婆家生分了起來,每逢節日才會同意和爸媽一起前往,再也不愿一起相處。以前那個一天到晚跟著爺爺屁股后頭去田里捉蟲,跟著奶奶上街買菜,跟著哥哥拿著寶劍打仗的女孩子再也不見了。他們也不知道為什么我一下子就變了,或許正樂得清靜。
每個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個公主,自己的家就是城堡。而我卻明白于我而言,這只能是過家家的游戲。幼年時期某些經歷帶來的疼痛感讓我知道自己沒那么討人喜歡,沒有想象中被人寵愛。被刺傷的地方并沒有傷痕,只是長出鱗片,以期不再受到傷害,這是我倔強的開始。我不知道別人的倔強從何而來也無從考證,只是將我的故事與大家一起分享,當然不能一概而論。如果你們的倔強是天生遺傳,亦或者是主動向他人學習而來,總之不像我似的。這就更好了,因為你們雖然倔強,但較之我而言更豁達,更平和,更從容,這是我喜聞樂見的,也是這個社會時常需要的。
童年一直是我很少談及的過去,因為不愿想起。小時候爸媽忙著工作、不見人影,心里的難過堆積了很多……曾趁著偶爾團圓的時候哭喊著質問過,為什么不囤好錢再把我生出來?這件事是長大后從爸媽嘴里知道的,挺心疼爸媽的,也挺心疼自己的。總是刻意回避談及或回想小時候是期待很久之后可以麻痹自己,也會以為自己一直都過得很好。直到今天跟爸爸說出那句話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其實都記得,其實一直以來也不算過得好。小學的時候保持名列前茅因為知道我的成績是我爸媽唯一的驕傲,我不希望他們一直在親戚面前抬不起頭。終了終了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大我一歲的姐姐結婚了,同年生了兒子;隔年哥哥也結婚了。而我倔強著離職在家考了兩年的研究生,雖也不靠爸媽養活,但畢竟連一份正經工作都沒有,一旦討論工資、福利、年終獎的時候,我只能假裝我還是個學生。也許他們更相信我是找不到工作才無奈考研的,我仿佛如他們所愿地讀了大學也沒什么用,仿佛比同輩們落下了好多年,小姨母算過,也許等我結婚,她的孫子都已經上小學了……
新一年里,我應該還是那個倔脾氣,那是生活的印記!卻也希望自己內心平和一些,不被那些言語所擊倒。如果我變成了那個笑話,我還得努力把自己變成一個故事才好,讓笑話成為故事的一幕。
寫在后面的話:
也許有些負面情緒,不過哭過、寫完,早已平和不少,文字真是抒發情緒好工具。今天也是第一次嘗試用寫故事的方法寫作。希望世界上多些倔強的人,因為這個社會的很多改變、很多堅持從倔強開始。也希望世界上少些倔強的人,因為大家都過著滿意的生活,大抵就不太需要倔強了。
注:圖片來自過去的旅途,帶著我對自己的期許,對生活的期許。當然也懷念著那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