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用簡書,發(fā)現(xiàn)有個日記本的功能,突然發(fā)現(xiàn)仿佛已經(jīng)是個很古老的名詞了。
記得小時候剛上學,大概二三年級吧,字沒學會多少,老師要求我們寫日記,估計原本的用意就是希望我們能夠通過練習掌握字詞句的用法。雖說是鼓勵,卻被布置成了作業(yè),每周至少三篇。那時候哪有什么閑情逸致,冷靜思考,對于每天幾百字的作文來說簡直是要命,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想不起語言來組織,想內(nèi)容想的腦殼疼,只能把每天的生活流水賬的記錄一番,末了加一句“”啊,今天過得真開心“,只能狂翻優(yōu)秀作文選用以借鑒,一次又一次的蒙混過關(guān)。
到了五六年級,也長大了。這時候老師要求我們寫日記更多的也是一種冷漠。一是對寫作文的抗拒,寫那么多字實在是反感;二是處于成長的隱私觀念,不愿意讓別人去窺探自己的生活。但是沒辦法,老師說的算。這時候?qū)懭沼洠嗟氖且环N麻木的機械化,用沒有感情和浮夸的語言記錄生活,記錄早已遺忘的青春期萌芽。
升學到了初中,老師們似乎沒有讓人寫日記的習慣,但是因為自己作為留守兒童遠離父母,心中難免孤獨,開始寫起了日記希望能排解一點心中的孤獨和其他說不出來的內(nèi)心。初中換了兩個日記本,都是特大號的,16開。還記得第一本特意挑了封面,是那時候非常主流的非主流風格。那時候的小孩也沒什么多豐富的生活,借宿在當老師的大伯一家,除了寒暑假都住在學校,圈子全部集中在上學的學校生活,周末的無聊生活。讓我簡單的回想一下哈,那時候的日記內(nèi)容一部分是對大伯大媽沒有人情對我兇的怨念(雖然我知道不洗襪子不曬被子是我不對= =),一部分是對成績的憂慮,畢竟那時候的生活單純到學習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小混混又來學校打架了,老王今天和小李吵架之類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在當時已經(jīng)算是看熱鬧不嫌事小;最后一部分差不多就是青春期的荷爾蒙沖動,喜歡的誰誰誰今天跟我說話啦,誰誰誰和誰誰誰表白啦……不一而足。聽起來內(nèi)容還是蠻多的,開始也能堅持每天都寫,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寫著寫著因為某天有事斷了然后斷習慣了,最后日記本就不知道去哪歇著了,初中日記之路就此斷絕。
初中努力的學啊學,終于考到了理想的高中。高中相比初中又成長了不少。好像是某一陣子吧,特別無聊,正好買了基本新本子,心血來潮:寫日記吧。于是乎,多年的坑又挖了一個,不過這次的坑比以前好看。高中學會了議論文,文言文的高級版,思想深度和中二程度明顯上升一個臺階,所以日記質(zhì)量也好上不少,最明顯的就是字數(shù),以前頂多兩三百字,高中的時候都是五百字起,哈哈,開玩笑,我可是優(yōu)秀團干。在記錄流水賬的時候還能夠夾敘夾議,還能裝逼一樣的用上一些冷門名言,文原文,天吶,可讀性大大增強。但....和以前一樣,堅持了大概不到半個月,慢慢泄氣斷更,然后...下面就沒了。
到了大學,天天拿筆寫字的機會本來就沒多少,身上的手機和宿舍的電腦就和命一樣,日記這個名字一下字就變得很陌生。再者,說說朋友圈也似乎取代了日記的部分功能。日記,這個概念也就漸行漸遠。
算起來,從小到大這二十來年,我最對不起的倒不是我的時光歲月,而是那一本本干凈好看的日記本,因為好像從來沒有用過哪怕超過一半,唉,真是捉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