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里仁篇第十一則。
1、原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2、傅佩榮譯文
孔子說:“君子關心的是德行,小人在乎的是產業。君子關心的是規范,小人在乎的是利潤。”
本章要仔細分辨君子和小人的差別,小人處于自我中心的階段,君子已經進入人我互動的階段,德行與規范都是就人我互動而言。
孔子認為,人活在世界上的行為判斷,簡單說起來分三個階段,六個層次,從低而高。第一個階段是自我中心,第二個階段是人我互動,第三個階段是超越自我,這是最難做到的。小人不是壞人,而是沒有立志的人,他們的一切的行為都只看本能的需要,只希望吃飽喝足,過得開心一點,有錢好辦事,這就是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階段的價值有兩種,即生存與發展。前者就是活下去,即“小人懷土”;后者就是得到富貴,即“小人懷惠”。
傅佩榮:超越自我就是無私
人我之間的互動,從家庭就開始了,但其做法往往需要通過教育才會了解。任我互動層面的價值,第一個是禮法,即“君子懷刑”;第二個是情義,即“君子懷德”。到了超越自我的層次,就要無私,最后再止于至善,這就是孔子的價值觀。
孔子的判斷很明顯,小人都是自我中心,君子就會注意到人我互動層面的要求,人與人相處要有適當的規范作為行為的準則。
總之,君子與小人對比,可以看出小人為了產業而忽略德行,為了利益而不惜破壞規范。反之,君子則以德行與規范為重。換言之,小人處于自我中心階段,君子則進入人我互動階段。即使如此,君子還必須努力向“超越自我”階段提升。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這一則又再次對比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君子的趣向是德行,所以不會為外在條件所動,顛沛流離間也不會動搖。小人只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就是只想著自己所擁有的私產。君子會遵守刑法,不為不善之事,而小人只想著自己的私利、也許有時就會罔顧刑法。安居樂業,是人之常情,也是基本需求。我們要理解,孔子并不是反對人對自己私欲的考慮。我想,我們應該這樣理解:第一,我們不能為一己私欲所限制,任何事情都以私欲為考慮原則,罔顧德行道義、罔顧刑法規則;第二,還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志向,摒棄對物質的追求,以德行道義為轉移,修煉成君子。知易行難,自覺在這樣的年紀,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對花花世界還有很多迷戀。只是希望通過對論語的學習,能夠警醒自己不要陷入追尋物質的泥淖中,知足、知止。
4、弘丹學習心得
這一段,看原文,可能不大好理解孔子的本義,但是看了傅佩榮先生的講解,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傅佩榮先生說,小人不是壞人,而是沒有立志的人,他們一切行為都只看本能的需要,只希望吃飽喝足,過得開心一點,有錢好辦事,這就是自我中心。
傅佩榮先生用覺得君子和小人的差別,小人處于自我為中心的階段,君子已經進入了人我互動的階段,德行和規范都是就人我互動而言。
這讓我想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馬斯洛的需求層次最開始是5層: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他去世之前又發表了《Z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層次分成了6層,即「X理論」「Y理論」及「Z理論」,構成了下面的體系。
我覺得也可以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來解釋孔子的這段話。
“小人懷土”,農耕時代,土地是非常重要的,“小人懷土”說明他希望獲得生存。“小人懷惠”,惠是利益的意思,就是希望得到富貴。傅佩榮先生講到自我中心階段的價值有兩種,即生存與發展,小人的關注點主要在于生存與發展。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來理解,就是主要在X理論,或者稍微上升到Y理論。
“君子懷德”,君子關心的是德行,“君子懷刑”,君子關心的是規范。傅佩榮先生講到,君子已經進入人我互動的階段。用馬斯洛需求層次來理解,就是君子主要關注Y理論,關注社會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傅佩榮先生講到,即使如此,君子還必須努力向“超越自我”階段提升。鼓勵君子應該向Z理論,也是人類需求層次的最高層“自我超越的需求”努力。
傅佩榮先生的這一段注解,我覺得蠻有意思。孔子認為,人活在世界上的行為判斷,簡單說起來分三個階段,六個層次,從低而高。第一個階段是自我中心,第二個階段是人我互動,第三個階段是超越自我,這是最難做到的。
有沒有覺得孔子的這三個階段和六個層次跟馬斯洛需求層次是非常類似的,大道相通。馬斯洛是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馬斯洛需求層次,其實這個需求層次早就蘊含在孔子的《論語》里了。
所以,即使孔子距今2000多年了,我們讀《論語》依然可以收獲非常多,依然可以從孔子的思想中看到現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