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N年前,自己第一次帶一年級時,翻看課本內容的第一反應是,這么簡單還需要教嗎?就是這種不屑的心態,使得我備課不細致,上課也講得不詳細,以致于在批改作業的時候,各種抓狂!特別是第一次考試的成績慘不忍睹。
那次,我才靜下心反思:我現在面對的對象是一年級的孩子,他們在幼兒園的時候,側重培養的是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合作交往能力等,而一年級學生得掌握良好的傾聽習慣和培養課上的專注力。
這群剛入學的孩子習慣還沒養成,又遇到老師用“想當然”的上課方式,大多數沒有任何相關知識背景的“小白”徹底蒙圈,上課回答問題時,還可以跟著部分懂的同學濫竽充數,而下課獨立完成作業時,各種問題都出來了。
所以想明白的我,決定站在這些“小白”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備課的時候,小到一個數字的書寫比劃和順序,我都認真對待。記得當時10以為數字的書寫,我反反復復讓學生寫了半學期,才讓全班的孩子基本都掌握。
這些孩子第一次接觸到“比多比少”的知識點時,各種凌亂,即使我先前已經有心理準備,并且自認為上課把知識點講得特別詳細了,但孩子們不管上課表現還是作業反饋,都讓我特別崩潰。
后來經過其他老教師的點撥,才發現學生未能很好的抽象出題目的意思,是因為他們的思維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所以在講解此類題目是,我都是用畫圖的方法或者打比方,這種直觀的方法更能讓學生理解。
那年和“小白”共處的經驗告訴我, 即使是看起來再簡單的常識問題,對于有的學生來說就是不懂,所以在教學的時候,不是一味灌輸自己已知的,而是要從學生角度,像理解新東西那樣講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