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孩子究竟有怎樣的影響?

女兒啾啾和爸爸的關系一直很微妙......

在她剛出生的頭幾年,我們犯了一個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會犯的錯誤,那就是把爸爸這個至關重要的角色排除在了養娃團隊之外。傳統概念中男人形象似乎總是很難動搖,男人——應該在外打拼,奶娃、喂娃、換尿布似乎他們一件都干不了,一件也指望不上。索性,男人們慢慢地以這樣的形象自居,喪偶式教育應運而生。但是,血濃于水這句話也沒有錯,縱使父女倆相處得多短,但是在他們心中還是彼此深愛和疼惜的,只是缺乏足夠的理解和相伴。

后來,在我去國外念書的一年半載期間,女兒和爸爸的相處自然增加很多,感情也升溫很多。可是,女兒和爸爸好像顯得始終不太親。原來,女兒在我和我父母的教育環境下,她多半是絕對的中心,而且有任何矛盾沖突我們都會以溝通來解決。但是,隔代教育中過多的包辦色彩和妥協主義讓我左右為難,也讓女兒有時候很任性;而爸爸的教育思想就是,孩子和自己都是平等的,洗衣洗碗打掃衛生這些我們都要一起來做。我不會伺候你,你要為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任。雖然表面上感覺家教森嚴,強調公平,但是同時父權色彩也很明顯,她要求女兒應該表現出晚輩應有的尊重和關心。甚至有時候矛盾激化,爸爸脾氣上來會有暴力行為,這樣不一致的教育模式讓孩子一度覺得爸爸不愛她,這樣不一致的教育思想也成為我和丈夫爭執主要根源。

所以,我慢慢感到,女兒和爸爸之間的隔閡并不完全是缺乏理解和相伴,更是我們小家庭中教育方式方法的不一致。我和她爸爸的教育方式都不能說誰是完全的對或者錯,我們需要協調需要深入分析。

昨晚,我和女兒在去買小蛋糕的路上,女兒問:“媽媽,為什么你總是那么好溝通,而爸爸,總是感覺很難相處?”我想了想,覺得我的答案她未必完全懂,但是還說了出來:“啾啾,這個你得看看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你的爺爺奶奶相對來說,話很少,很嚴肅,但是你的外公外婆就會話多一些,還愛開玩笑。所以爸爸媽媽從小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下,表達自己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好不好溝通和愛不愛你是兩回事,就算不好溝通,但是大家心里都是最愛啾啾的。”女兒像是聽懂了似得點點頭。還繼續問:“那么,我以后的孩子會不會和我一樣,愛打人。因為爸爸愛打人,我也會變得暴躁,我暴躁了,孩子自然就會打人。”我趕緊強調說:“不會的,爸爸正在學會改正,控制脾氣。而且媽媽也會時常提醒你,‘世界如此美好,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這句話出自武林外傳,也是之前我為了糾正啾啾表弟的暴力行為,給他們兩個小孩教的一招,感覺還挺管用。女兒聽完我說開心地笑了。先來說說,女兒最近的狀況吧,五歲半的她已經儼然一位小大人,聽得懂一些復雜的句式也能清楚表達自己,條理清楚、有自己的邏輯思維。雖然有時候會任性發點小脾氣,但是事后會為她不妥的行為道歉改正。這一切,讓我覺得女兒真的長大了,現在每周一、三放學,啾啾會去上舞蹈課并且樂此不疲,周末的她更愿意和同齡的孩子(表弟涵涵,朋友一一等等)在一起。所以每逢周二、四,我會特別珍惜和她在一起的時光,玩玩唱吧,打個節奏,捏捏泡泡泥,畫個畫,或者開發一些我們沒玩過的游戲。孕后期的我最近迷上甜點,所以這樣的夜晚,我和女兒又增加一個項目就是甜點酸奶茶話會。和她聊天總是讓我覺得很開心,也總會有一些讓人驚艷的思想。比如剛才的這個問題。

其實,后來,在得到我的回答以后,她自己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消化,變成自己的語言。我們在買完蛋糕回來的路上,她又突然總結性的來了一句:“其實,爸爸就是屬于不會表達自己的那一種唄,就像我今天在沙池碰到的小朋友,他明明想要我身邊的鏟子,但是也不說話,我看出來了,就把鏟子遞給了他,他才低聲說了句謝謝。”“我覺得你分析的很有道理。”我說。

晚上回來,我靜下心來想她的話,又想到幾天前與一位關注親子關系的鋼琴教育大師的談話,讓我覺得今天有必要就原生家庭影響和再生家庭中的育兒問題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簡單闡述一下,想必,大家都會有所共鳴。

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這兩個概念,相信大家都不會太陌生。

原生家庭指人從小成長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顧的家。而再生家庭是指我們建立的小家,包括我們的老公或老婆還有孩子們。

在原生家庭中,每個人都會有屬于自己的心理地圖,我們在它構建的世界里思考著、察覺著、體驗著、生活著,或許我們從未想過自己的心理地圖有沒有“錯誤路線”,如果我們沒有把屬于我們自己心理地圖里的錯誤路線修正的話,那么它將很容易繼續在我們孩子一代的心理地圖中延續。一個人性格的所有線索都可以追溯到童年。一個人長大后的樣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許多個瞬間堆積而成的。慢慢地,你會發現,身上存在著一些讓自己非常痛恨的,但是卻似乎無法得到根本改變的性格特征,而這些特征都是在原生家庭成長中形成的,而且如果你意識不清的話或者不及時調整改變的話,它們也會在你孩子身上重復出現。

也就是說,我們的性格和行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本身從小成長的家庭中所給與輸入的印記。現在,當我們為人父母時,我們和伴侶相處的行為模式又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未來,我們現在的再生家庭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為了孩子,請多多分析自己原生家庭中的錯誤路線,為孩子做好再生家庭,也就是屬于他們的原生家庭。

其實,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和伴侶的原生家庭本身對夫妻關系和睦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每個人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是我們自己所決定不了的,但是我們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能夠對自己有一個追根溯源的全面分析,并且這樣的分析能夠得到伴侶的理解和包容。這些都是打開幸福家庭的正確模式。雖然我們的“錯誤路線”有時真的很難徹底改正,但是至少我們在伴侶的支持下學會慢慢調整。那么自然,我們穩定的夫妻關系就會成為這個再生家庭堅不可摧的基石,而這個過程,有時也許需要夫妻一輩子的相濡以沫才能完成的。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并且推崇孩子的爸爸

只有在夫妻關系和諧的情況下,他們彼此了解,彼此包容,教育理念才能相互協調,理性地調整自己在育兒方面的一些偏見和執念。只有在教育保持相一致的條件下,孩子才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否則,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也將會是他們以后再生家庭中出現的問題,給我們的生活和孩子將來的生活造成沒必要的煩惱和困惑。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