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不在他臉,而在你心

社交活動就像一場假面舞會,我們事先都會拿著一個屬于自己的面具來偽裝自己,等舞會完畢,我們又將回到本來的面目。

集體無意識的內容主要是原型,原型最突出的四個理論:阿尼瑪、阿尼姆斯、人格面具和陰影。

其中一個理論就是。

人是有人格面具的。

可能很多人知道弗洛伊德,但卻不知道卡爾榮格。

榮格是弗洛伊德的徒弟,可以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就貓黍的個人偏好來看,我對榮格的理論的愛,可以說愛到深入骨髓。

據說榮格也是INFJ。

而且這個MBTI的理論原型就是基于榮格對人類性格分類演變出來的。

我認為他是把心理學上升到了藝術和哲學的高度了。

貓黍就是榮格的腦殘粉,追隨他的腳步是我一生的目標。

以后有機會我們可以慢慢地聊這位心理和思想的大師級人物。

人格面具是個人適應抑或他認為所采用的方式對付世界體系。——卡爾榮格

人格面具說白了就是角色扮演。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因為人要生活在集體中,離開了集體,人可以說就不能成為人了。

還是馬克思說的那句話,人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雖然我在《人是什么》里面論證過這句話的局限性。

但是如果人離開了社會,那一定就不是完整的人了。

在集體中就需要從眾,不能害人,求全,求同,維護他人的利益這其實都是我們人類的本能。

當我們一旦參與集體活動,比如社交、工作、娛樂、休閑、集體運動、商業活動等一切公共場所的活動。

我們都會戴上一個面具,來扮演一個角色。

所以我們看到的他人都是別人演給我們看的,但是這個演技大多數都是無意識的。

屬于潛意識自發的表達,自己很多時候都沒有意識到。

所以我們總是很難去了解一個人,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喜歡或者自發的就開始演戲了。

如果一個人很難了解一個人的話,就很難產生連接。

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如果不能產生和他人的連接的話,其實你的價值就很難體現出來。

這就是為什么貓黍總是在提倡要真!

只有敢于打破面具,放下面具的人。

才能讓別人放下面具,放下戒備。

這樣大家的心才會越來越近。

真正強大的內心,就是一顆裸心。

但是光有真還是不夠的,但至少真是基礎。

為什么光有真還不夠呢。

因為就算別人很真,你也很真。

你還是看不清別人的內心。

因為你在夢游。

根據心理學家的解釋,其實夢和現實區別不太大。

你可以仔細的回憶過去的記憶,是不是感覺其實和夢里的回憶差不多。

大部分人都是活在潛意識里面的,都是被潛意識驅動去做事情的。

然而自己卻沒有任何覺察和反省。

所以很可能你說的大部分話,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潛意識讓你干的,并不是你的本心。

你看到的事情,看到的人,看到的現象都是潛意識讓你看到的,并不是你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想看到的。

世界上傳達了1萬條信息,經過眼耳鼻舌身意的過濾,就可能只剩下100條信息了。

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不完整的,因為我們身體本身就是局限,我們的心本來就被限制住了。

打坐冥想(觀呼吸)的人都知道,當自己靜下來時,就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干擾。

主要就是佛家講的身受心法。

身就是身體,受就是感受,心就是情緒,法就是思維。

我們人類時時刻刻都在受到這四樣東西的干擾。

但是干擾最多的還是心和法。

其實就是心,因為法即思維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情緒。

我們的生活時刻都在受到心蒙蔽,我們活在虛假的世界里面,我們活在幻覺的世界里面,我們活在一個夢境里面。

就像《魔獸世界》里面有一個叫做“翡翠夢境”的地方,那里就是“半神”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們在里面吸收萬物精華的地方。但是那里和艾澤拉斯大陸上的現實其實差別也不大,無非就是少了人的因素。

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笑傲江湖》

當你在江湖里面,你不能避免就要和人打交道,但是你的心卻活在夢境里面,想要解脫夢境,看清自己,看清現實。

唯有覺察。

這個佛家的修行方法之一。

心理學的叫法就叫做督導,自我督導,自我反省等。

只有讓自己時時刻刻反思自己、覺察自己才能讓我們真正的放下面具。

放下自己內心的面具,才能返樸歸真。

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決定著一切。——卡爾榮格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