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想聊聊關于 Time Machine 的話題。如果您還不知道 Time Machine 為何物,請自行叉掉本頁面,不要浪費時間。除了 Time Machine 之外,本文還扯了很多備份相關的擴展性話題,如表述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學不吝賜教。
小序
話說,有這么個說法——『免費的其實是最貴的』。OS X 帶給我們一個近乎完美的操作體驗,同時附送了很多也許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去觸碰的系統 App。試想,當我們從 Windows 轉到 OS X 后,是否猶豫過到底是用跟 Windows 同源的 Office Outlook for Mac 做郵件客戶端,還是用更輕量化的 Airmail 或者 Yomail,亦或是最近火熱的 Spark for Mac。但您想到過 OS X 系統的原生 App——mail.app 嗎?它在很多方面甚至強過上面提到的諸多郵件客戶端 App。
轉回頭來看今天要說的主角——備份。每天,每個人,每臺設備,每個應用都會有大量的數據產出,至少這里面有相當一部分有價值的數據需要我們留存。于是,數據備份的工作就有了存在的意義。備份方法根據個人習慣和數據形式的不同并不能千篇一律,但請不要忘記一個叫 Time Machine 的系統原生備份工具。盡管它并不能滿足您所有的備份需求,但至少能實現最基本最重要的備份功能。
免費,簡單,靈活,安全......有這樣的工具還等什么?看我如何操練起來,用 Time Machine(以下或簡稱 TM) 備份 MBP & iMac。
下面一個章節,請容我先蛋逼聊幾句關于轉投 Mac 的事兒。
購機
本節純屬娛樂,不喜可以跳過,并不影響對本文的理解。
13年底到14年中的半年時間里,我先后在 香港希慎廣場 蘋果旗艦店( 香港銅鑼灣 軒尼詩道 500號希慎廣場)和大陸蘋果官網購入了人生中的第一臺 MBP 和 iMac。常說的每個男人都夢想擁有一部硬派 SUV,我,作為一個屌絲男則希望擁有一部屬于自己的 MBP。沒別的,就為了炫耀布靈布靈顯逼格的 ? logo。
我有,你沒有,我就很爽。
囤積是一種病。曾幾何時,熱衷于從網絡搜集各種資源。電腦為了掛機做種永不下線,硬盤一塊不夠再掛一塊,縱使這樣也很快把新加上的硬盤吃滿。最后不得不猶豫到底要刪哪些下過但壓根就沒看過的愛國主義教育片,也許被我刪掉的片兒里至少有一半根本就不曾看過。
時間來到16年,我才真正把 MBP 重新拾起來。究其原因,還跟我嘀 LP 有關。對于 LP 花錢的作風我一向都頗有微詞,東西可以不斷的買,也可以買完就束之高閣。于是,我有時就碎碎念的發發牢騷抱怨幾句。但每每我前腳說完后腳 LP 都會反駁對我打擊報復,一句話就能戳中我的 痛點。“啊,一萬多塊的筆記本買了扔那不用,還好意思說我......”。So,對于 LP 的口誅筆伐我實在難以招架,那還說啥,有痛點就解決唄。
需求
這半年多來,從給之前玩兒壞的 MBP 重裝 OS X 到拜讀 ibuick 的《OS X 高手進階》,從 search on Apple Support 學習如何使用 Mac 到刷 少數派 去嘗試各種優雅的 App,反正一通折騰,基本從 Windows 轉到 OS X(現在準確的叫法是 macOS)。
有天腦子里突然閃出一個念頭,MBP 是13年購入的,會不會哪天出什么狀況?硬件掛掉倒還好說,可換一個新的 MBP 要再重新捯飭一遍系統環境,安裝配置各種 App,導入或同步各種數據。Word Tea 吶,這豈不是要了老娘的親命。即便這么搞一通,也保不齊就會落下點兒什么,并不能完完全全恢復原狀。
市面上的備份軟件并不少,各種云盤網盤什么的也是滿天飛,這讓人很容易忽略 OS X 上原生的 Time Machine。我認為,比起對 文件 的備份,TM 對 系統狀態 的備份更有存在的意義。如我上面提到的,完整恢復一個操作系統并不容易。
Windows 的做法通常是先用 PE 引導系統,再用 ghost 做源分區 A 的鏡像并保存成目的分區 B 上的鏡像文件 C( .gho 文件)。恢復分區時則相反,選擇 B 分區上鏡像文件 C 覆蓋目的分區 A。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還原一個跟備份點一模一樣的分區,不好的地方在于沒人會經常用 ghost 做分區的鏡像,因為每次備份可能動輒就要消耗幾十個 GB 的存儲空間。再有,如果我只想恢復文件 D 就必須拿鏡像 E 恢復整個分區,而且文件要在恢復完之后才能確認是否是自己想要的那個版本。如果不是,接著拿鏡像文件 F 恢復,以此類推,直到找到為止。
Windows 是不是很麻煩?相比,OS X 的基因決定了它有很多大殺器可以 KO Windows。OS X 是基于 FreeBSD 的操作系統,XNU 內核。說白了,就是一個有圖形界面的類 Unix 操作系統。OS X 可以通過 FSEvents 監視文件系統變化,這點類似 Linux 的 inotify 機制。So,TM 通過 FSEvents 對系統的所有變化進行持續的追蹤,當發現過去一小時的系統發生變化以后,TM 只對那些變化的文件進行備份。以后每天會將頭一天的小時備份自動清除,每周會將上一周的每天備份自動清除。這是一種增量備份的機制,備份策略由 TM 內建,不能修改。這樣的備份方式就在節約了備份空間的同時,保持了一套完整的系統備份。
那么,在捉摸清楚 TM 的備份原理之后,就開始準備著手用 TM 做備份了。
條件
想使用 TM ,有兩個必要條件。
- 一臺運行 OS X 10.5 及以上版本的 Mac。
- 一個用來存儲備份文件的設備。
注:
- OS X 10.5 代號:Leopard 美洲豹,一個古老的 OS X 系統,發布于2006年8月。
- TM 可以使用的介質有很多種,最簡單的方式是外接一塊兒 USB 接口的硬盤。
Mac 俱備,只欠硬盤,于是 奶茶東 上對比了一下各種硬盤。
- LaCie。逼格太高感覺并不能 hold 住,公司被希捷收購但品牌還獨立。硬盤配置的型號相對偏老,一些硬件的新特性并沒有。最關鍵的是價格不友好,同樣容量較其他主流品牌貴上一倍。pass...
- 3.5寸桌面硬盤。首先這類硬盤存儲介質由于便攜性差,使用不方便,不被優先考慮。再者,手里還有一個群輝 DS214+ 一直閑置沒用,如果要用大容量桌面 or 網絡存儲,肯定優先使用手中的群輝。pass , tow... :-)
- Seagate or WD。之前給 papa 買過 WD 的移動硬盤用來存儲數據,這么多年一直沒事兒,所以對 WD 的第一印象還是很好。而且公司一直在用 WD 的紅盤用作數據備份,可靠性方面已經得到驗證。
綜合了各個方面的考慮,最終選擇了 WD 的 My Passport Ultra 作為 TM 的母體,花費 RMB 749 大元。
初始化
移動硬盤接入后,首先要對其進行初始化。運行 磁盤工具,選擇外置磁盤 “WD My Passport 259D Media”,并選擇 “抹掉”。在名稱中輸入分區名稱 “TM for xxx”,格式選擇 “Mac OS 擴展(日志式)”(默認),方案選擇 “GUID 分區圖”(默認),最后點擊 “抹掉”, 對磁盤進行分區初始化操作。
注:請確保給 TM 備份留下足夠的空間,通常建議分區容量是您 Mac 磁盤空間的 2-4 倍。非常不推薦磁盤做多分區,一部分用來做 TM 備份(HFS+),剩余部分用來做數據存儲(exFAT 或者 NTFS),因為 Windows 可能由于讀取磁盤或者辨識導致對備份造成影響。既然用 TM 做的是系統和重要數據的備份,那么索性不要跟普通數據備份混用。
最終結論就是:
- 根據 Mac 的磁盤大小選擇 TM 備份磁盤的大小,如果您有不止一臺 Mac 需要備份,那么盡可能選擇大容量磁盤,因為磁盤的價格相對便宜。
- 如果可能,盡量讓 TM 獨占磁盤,不要再讓磁盤供其他用途使用。
系統默認以 “最快” 模式對磁盤進行格式化,所以創建分區的速度會非常快,操作成功點擊 “完成”。
加密
一般情況下,完成外置磁盤分區操作之后,OS X 會自動發現可用于 Time Machine 備份的驅動器。TM 彈出提示,詢問是否要使用該磁盤配合 Time Machine 進行備份,這里點擊 “用做備份磁盤”。
如果考慮到 TM 備份數據的安全性,可以選擇 “給備份磁盤加密”。
很多情況下,您可能會拿移動硬盤當做 TM 備份數據的存儲介質,這么做可能存在很大的風險。不以 保全數據 為目的的備份都是 耍流氓,而移動硬盤就存在 單點 這樣的先天不足,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 硬盤遺失
- 硬盤損壞(故障)
應該沒什么人會特別在意移動硬盤的磁盤冗余問題,至少我不。本來就是圖方便,再搞個 RAID 之類的豈不是要累死。那么,是個硬盤就避免不了 遺失 或者 損壞,方便 與 可靠 作為事物的兩面性共生存在。有人會說,你傻丫,TM 丟了只是丟了備份副本,備份數據源不是還在嘛?你的 MBP 或者 iMac 不是還在嘛?再買一塊移動硬盤插上重新做備份不就好了?可是您有沒有想過,再做的備份是原始文件的 latest 副本(當前的狀態),之前的呢?時間軸被掏空了,只留下了 現在。文件歷史變更的所有副本都沒了,已經從備份源刪除的文件也找不回來了。考慮清楚出現上述兩種情況所帶來的風險,再權衡到底拿什么做 TM 的備份介質。
其實移動硬盤中有支持磁盤冗余的產品,比如,LaCie Rugged RAID。這款產品針對的用戶群體主要是戶外攝影師或從事媒體工作的攝像師。所以,想想使用場景,移動硬盤做 RAID 也就不那么變態了,但這絕對是小眾群體。
所以,不管遺失還是損壞,對于您來說都不是個好消息,也許有些數據就再也找不回來了。而更糟糕的是,丟失的硬盤裝載著您所有的備份數據,沒準一些勁爆的用戶個人信息很快就會出現在互聯網的某個角落并迅速傳播。So,為了保護個人用戶數據在遺失后不被泄露,強烈建議使用移動硬盤作為備份介質的同學勾選 “給備份磁盤加密” 的選項。
在選擇將硬盤加密后,會彈出提示需要輸入 備份密碼 和 密碼提示,按照提示操作輸入相應信息并點擊 “加密磁盤”,TM 會對備份磁盤分區進行加密。
加密的時間跟磁盤大小有關,我使用的是一塊 2 TB 的移動硬盤。最初對加密時間沒有概念,通過 TM 查看加密進度,2 TB 的硬盤加密進度在 1% 的狀態持續了好久,以至于我幾次都懷疑 TM 或者移動硬盤硬件出現問題而終止加密操作,重復之前的操作,用 磁盤工具(Disk Utility) 格式化磁盤,再用 TM 加密磁盤。
查看 活動監視器(Activity Monitor)中的磁盤狀態,除了系統并無其他 app 占用磁盤 io,讀寫速度穩定持續在每秒 20~30 MB 之間。按照這個速度,每小時最多加密 105 GB 的磁盤空間,2 TB 的硬盤完成加密工作最快也要需要 19 小時 30 分鐘。我艸,這真 TM(此 TM 非 Time Machine,是感嘆助詞。)是一個坑爹的漫長過程。好在似乎加密過程可以不用一次性完成,在正常退出外置硬盤并關機之后,下次再接入時磁盤會繼續加密進程。
TM 加密妥妥干了三天,中間幾次推出磁盤、關機、開機、掛載磁盤操作都無異常,就像上面說的磁盤加密進程會繼續進行。只是每次在掛載磁盤時,都會提示輸入密碼(配置加密時設置的)。
第一天結束時的進度。
第三天開始時的進度。
經過三天,加密終于完成。可以看到磁盤信息中顯示 “2 TB/2 TB 可用,已加密 ”。
點擊 “選擇磁盤”,可以看到所有可以使用和正在使用的磁盤。
排除
點擊 “選項”,可以配置 備份排除項目。
我對需要排除備份的項目做了歸納分析,下面來聊聊幾個 排除備份項目 的原則。
頻繁操作的文件。創建、重命名、移動 以及 刪除 等都叫對文件的操作。例如…如果您在桌面創建了一個叫 A.docx 的文件,TM 會在備份磁盤上創建一個叫 A.docx 的文件。如果您只是簡單的把 A.docx 重命名為 A1.docx,TM 將會永久保留 A.docx 的副本同時再創建一個叫 A1.docx 文件。如果 A1.docx 文件只是臨時保存了一些文本信息,您刪除了這個文件并傾倒了 廢紙簍,那么您將再也無法感知并找回這個文件。但是,TM 依然幫您在備份磁盤上保留了 A.docx 和 A1.docx 兩個文件的最后一個副本。So,這類文件應該排除在備份之外,上面提到的 桌面(路徑
/Users/用戶名/Desktop
)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應排除在備份項目之外。臨時存放的文件。生活中每天都會產生很多垃圾,平時使用的電腦中也散落著各式各樣的垃圾文件。這些文件中有系統自身產生的,也有用戶遭糞并隨意丟棄的。好在 OS X 在系統自身的管理方面做得相當出色,而用戶的臨時文件存放也相對比較集中。一般,在瀏覽器的 偏好設置 中都可以配置下載內容保存位置,默認保存在
/Users/用戶名/Downloads
目錄中。這類文件要么是包含一些文件的壓縮包,要么是一些 dmg 軟件安裝包,亦或還有一些多媒體文件。
有些情況下,您也需要有計劃的臨時存放一些文件。首先創建一個叫 doing 的目錄存放過程中的臨時文件,再創建一個叫 done 的目錄存放已完成的文件。比如,您對一個網頁的幾個局部截圖,分別按順序存成 .png 格式的圖片,并保存在 doing 目錄中。然后用PicGIF
編輯并制作 gif 圖片,并保存在 done 目錄中。doing 目錄顯然只是一個中間過程,應該被排除在備份項目之外,done 則需要備份。
總體來說,有很多文件多數情況只使用一次,純屬臨時使用。So,這類對我們意義不大的臨時文件不應該做備份。網盤的文件。都有網盤了,您還要用 TM 備份網盤里的文件,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嗎?我的建議是能用網盤存儲的文件就沒有太大必要再用 TM 做備份。百度網盤、Google Drive、Dropbox 本人都在使用,目前主力在用 百度網盤 和 Google Drive。下面聊聊網盤都存些什么?為什么網盤的文件不用 TM 備份?
- 百度網盤
百度網盤(下面或簡稱 BDWP)最大的用途是存片兒。神奇的國度根本不愁片源,想要的都能找到,這就導致 5 TB 的 超級會員 空間可以瞬間被填滿。在云存儲廠商紛紛退出個人存儲業務的當下,我相信但凡有點兒 BDWP 的雞賊,就不會出現一點兒盈利機會都沒有的狀況。
BDWP 應該是這么玩兒的:首先,用戶 A 上傳了文件 B,在 BDWP 的文件存儲系統中存成 文件 C。然后,用戶 D 要上傳文件 E。BDWP 尋思了一下(校驗預上傳文件),最后告訴 用戶 D 已經傳好了。D 說,我勒個去,怎么就能這么快,BDWP V5......其實 BDWP 判斷 E 和 C 是同一個文件(這種可能性非常大,尤其是軟件、鏡像或者多媒體等超大文件。),于是在 D 上傳 E 的時候 BDWP 直接做了一個 E 到 C 的 軟鏈接 “user_D_file_E_softlink_C ”,就馬上返回給 用戶 D 一個上傳完畢的消息。而前面的 用戶 A 在 BDWP 中看到的其實也只不過是一個 軟鏈接 “user_A_file_B_softlink_C ”,而并不是 文件 B。
每當用戶有上傳操作時,都要做校驗預上傳文件的工作。服務端的文件存儲系統上只要有相同的文件,那么系統不會再執行上傳動作,取而代之的就是上面提到的創建軟鏈接的操作。(原理上是這樣,領會精神即可。)這樣一來,BDWP 就節省了大量的帶寬和存儲資源,大幅降低運營成本。而且讓文件的 共享 和 擴散 變得極其簡化,用戶 A1 只需要把 文件 B1 的共享鏈接發給 用戶 C1,C1 點擊鏈接并選擇保存到自己的網盤,C1 即獲取到了 文件 B1。
除了片兒以外,我還會在 BDWP 上放一些音樂、軟件類文件。對于非常重要的數據,我一般也只是拿 BDWP 倒個短(做中轉臨時存放),不會長期存到 BDWP 上。基于容易獲得的原因,存在 BDWP 上的文件即便丟了也能分分鐘找回來。所以,我從來不擔心 BDWP 數據安全的問題。一句話,不 (mei) 用 (you) 備 (bi) 份 (yao)。 - Google Drive
我的多媒體文件基本都放在 BDWP 里,而 Google Drive(下面或簡稱 GD) 目前整合了我所有的文檔和照片資料。2010年 Google 推出 Google Docs,兩年之后才發布 GD。GD 與 Google Docs 做了深度整合,只要有瀏覽器就能接入 GD 在線編輯您的文檔、表格或幻燈片,同時可以分享您的內容,查看、編輯、評論、通知等功能也一應俱全。除了瀏覽器之外,GD 也做了對 OS X、Windows、Android 以及 iOS 等平臺系統的客戶端全覆蓋。
GD 提供各種存儲空間方案,并提供 15 GB 存儲空間免費使用。它整合了 Gmail、Google+、Google Photos 等多項應用。Google 文檔、表格或幻燈片創建的任何文件均不會占用存儲空間(是不是很吊),通過 Gmail 收發的附件以及電子郵件都會占用存儲空間,只有以原始品質上傳到 Google Photos 的照片才占用存儲空間。所以,一般用戶并不需要付費就可以體驗 GD 的所有功能。
Google 的基因讓 GD 的搜索功能異常強大,甚至還很好的支持了 OCR 技術(有些號稱支持 ORC 的應用識別錯誤率較高),它的版本控制功能(默認保存 30 天以內的各個修訂版本,并可以選擇永久保留文件的某個副本。)做的也是相當完善,開發者可以自如的使用 GD 的 API 集成存儲功能,更別說 Google 自家應用好到一塌糊涂的用戶體驗。但是,體驗這一切都要先搭梯子,“番羽” 不過那堵 “土嗇”,一切都是扯淡。為了完虐 Google,GFW 連 DNS 污染 這樣的技能都不用了,直接放了大招,這也許是 GD 最大的劣勢。但是,瑕不掩瑜,地球人已經不能阻止我使用 GD 了。因為有了 GD,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數據備份的問題了。 - Dropbox
Dropbox 讓我又愛又恨,目前已經基本棄用。2015年下半年 Dropbox 宣布 Carousel 將于16/3/31 終止服務,我自己也親身感受到 Dropbox 已經有段時間欠缺對存儲業務功能方面的創新。相處了整整 6 年的 獨角獸 讓我有些不舍,但隨著 Google Photos 的發布,更堅定了我放棄 Dropbox 轉投 Google Drive 的決心。
打敗獨角獸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曾經做的最擅長的事情,因為游戲規則的改變而顯得沒有意義。相比于被對手趕超,更恐怖的是被邊緣化。在 Compaq 還是最牛逼的 PC 廠商時,Microsoft Windows 的出現讓 PC 變得不那么重要,因為 Windows 根本就不 care 運行在什么牌子的 PC 上,只要有合適的 driver 就能把 Windows 和 Hardware 連接起來。Microsoft 稱王稱霸時,有趣的事情又開始在 Browser 上發生,越來越多的 Software 被 Cloud 化,Data 也通過 Windows 的 Browser 搬到 Cloud 端。Windows 下的 Browser 也并不只有 IE,更好的產品出現并替代它比如 Chrome,后來發現 Mac 上也可以使用 Chrome,那為啥不用更炫酷的 OS X 呢?于是 Windows 被干掉了。
絮叨這么多,想說的就是 Dropbox 活該路走的不順,每個獨角獸脖子上都架著一把陰冷無形的屠刀,需時刻保持清醒,關注周遭變化,這是避免被那根鏈條上相鄰的對手邊緣化要做的第一步,但 Dropbox 并沒有做到。Dropbox,棄之......
-
虛擬機類大文件
對于 .docx 或者其他文本類型文件來說,一直處于被編輯的狀態下 TM 執行備份所帶來的問題顯然并不大,這類文件都小到不足以因為幾個副本而占用過多的備份磁盤空間。但如果您是parallels desktop
的用戶(后面簡稱 PD),您正試圖在 OS X 下使用虛擬機,那麻煩就來了。
某天上午,您需要查一早的銀行轉賬記錄,看看昨晚 干爹 應下的生活費是否到位。于是啟動 PD 上創建好的 Windows 8,打開瀏覽器,輸入網址,輸入用戶名密碼,進入網銀并查詢轉賬記錄。當上述行為發生之后,* Windows 8* 系統已經發生了些許變化,也許只是一個 cookie 的變化。由于 PD 對虛擬機是以 .pvm 文件存儲的,所以虛擬機文件系統發生任何變化也就等于 .pvm 文件發生變化,TM 在執行備份任務的時候必然為變化的文件添加一個副本。一個裝載 Windows 操作系統的 .pvm 文件一般要占 20 GB 的空間,也就是說在 .pvm 發生變化的情況下,TM 每執行一次備份操作都要創建一個 20 GB 的副本。很顯然,這 20 GB 的空間占得非常不值得,不僅這個副本不能給您帶來任何收益,對您來說毫無意義,而且 TM 執行備份還占用了您的時間和磁盤 io。
“ 4. 虛擬機類大文件 ” 跟 “ 1. 頻繁操作的文件 ” 有些相似,只不過比較特殊而已,就單獨拿出來說罷了。為什么叫 虛擬機類大文件 呢?其實請想象一下,如果您是一名設計人員,而您所使用的工具軟件是Adobe Photshop
(后面簡稱 PS),這樣的場景是否跟上面 PD 的情況很像。用 PS 編輯一個 500 MB 的 .psd 文件,文件一直在變化,也許只是添加了一個臨時圖層,TM 執行備份任務時會創建一個 500 MB 的看上去并沒什么用的副本。與此類似的還有數據庫文件,或者以庫為存儲形式的應用,里面發生任何微小的數據變化都會導致整個文件發生改變。So,這樣一類文件都應該排除在備份項目之外。
備份
排除了辣么多不需要備份的項目,就讓我們開始 TM 的備份首秀吧。點擊狀態欄上的 TM 圖標,選擇 “立即備份” 就開始了這一切。雖然 排除項目 已經做得很充分了,但 第一次 總是有那么一點兒青澀,需要給 TM 時間與之前 沒觸碰過的數據 來一次親密接觸。
第一次做的是完整備份(Full Backup),所以肯定慢。之后每次做的是增量備份(Incremental Backup),這個機制在上面 需求篇 有介紹過。
完成備份后,系統有通知提示。
點擊 “打開 Time Machine 偏好設置” 可以看到 最早的備份 時間、最新的備份 時間、下次備份 時間等信息。
注:“TM 偏好設置” 頁下方提示。TM 會自動制作過去 24 小時的每小時備份、過去一個月的每日備份以及過去所有月份的每周備份。如果備份驅動器已滿,則最早的備份將被刪除。
第二次備份,明顯備份數據量小了很多,過程也很快。之后的備份也都是一樣的操作,每次插上硬盤點擊 “立即備份”,剩下的工作就交給 TM 吧。
恢復
恢復分為 特定文件 和 所有內容 兩種情況。
要恢復 特定文件,從 TM 菜單中選擇 “進入 Time Machine”,查找要恢復的文件。
使用屏幕邊緣的時間線來查看 TM 備份中在該日期和時間的文件。使用屏幕上的向上和向下箭頭跳至上次窗口內容變化的時間點。可以使用窗口中的搜索欄來查找文件,然后沿時間線移動并關注該文件的變化情況。選擇一個文件并按空格鍵來預覽該文件,并確保它是要找的文件。點按 “恢復” 以恢復所選文件,或按住 Control 鍵并點按該文件以獲取其他選項。
時間線也可能包含本地快照。
本地快照 :進入 TM 后,屏幕右側的時間線上每個標有日期的刻度標記都對應一個備份,您會發現當鼠標指針移動到每個備份上方時,可能會呈現兩種不相同的顏色。
- 亮紅色 刻度標記是可立即從本地快照或備份驅動器恢復的備份。在備份驅動器不可用時,只有本地快照是亮紅色的。
- 暗紅色 刻度標記是在備份驅動器可用后,可從該驅動器恢復的備份。在這之前,屏幕上的窗口堆棧會為該備份顯示一個空白窗口。
說白了,本地副本均為可用狀態而顯示成 亮紅色,不在本地的副本一律都顯示成 暗紅色。如果您接入之前執行備份使用的硬盤,TM 會識別到所有可用副本并顯示為 亮紅色。
我們不可能一直掛著硬盤,那么 TM 就必然會在本地創建快照。為確保我們的主機能正常使用,TM 僅在本地存儲有大量可用空間時才創建和保留本地快照:
- 如果可用儲存空間小于總儲存空間的 20%,則 TM 會移除本地快照,從最舊的快照開始,直到可用儲存空間超過總儲存空間的 20%。
- 如果可用儲存空間小于總儲存空間的 10% 或不到 5GB,則 TM 會快速移除本地快照。如果只剩下一個快照,TM 會停止創建新快照。隨著可用空間不斷變大,TM 首先會使用新的快照替換以前的快照,最終會照常創建快照。
由于 TM 會根據需要移除本地快照,因此,Finder 和 “顯示簡介” 窗口并不會將本地快照計算在內。那么,如何查看本地快照究竟使用了多少儲存空間呢?點擊 ? ,選擇 “關于本機”,然后點擊 “儲存空間”。本地快照占用的空間標記為 可清除,但是在 OS X 時代(更名 macOS 之前,OS X 10.11 El Capitan 以及更早版本)中顯示為 備份 而不是 可清除。
在 CleanMyMac 中查看 備份 占用空間。可以明顯看出跟系統顯示的 可清除 部分大小大致相當,可以基本認定兩者指的都是本地快照占用的磁盤空間。
如果要恢復 所有內容,請參考下面兩篇文章,這里就不再贅述。
- 要恢復 Time Machine 備份中的所有內容,請使用 macOS 恢復功能。
- 要將備份中的文件、設置和用戶帳戶拷貝到另一臺 Mac,請使用 遷移助理。
小結
本文冗長,如果您能堅持看到 小結 部分,說明您對 無趣 的內容還挺感興趣。雖然本文對 TM 的用法方方面面都有所提及,但也只作為拋磚引玉的那塊磚,希望更多的讀者都能抱著開放的心態,把自己的經驗拿出來與人分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