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會學習的人教你如何好好學習

前幾天給領居家上初中的孩子補數學課,可那孩子連基本的公式都不記得,認真教他,也不好好學,總是找我打鬧。我對他說:怎么就不會好好學習呢?他隨即回我一句:只是教我怎么做題,又沒有人教我怎么學習。

這句話讓我不知道該如何接下去,它貌似觸動了我心里一直以來的疑惑:從小老師父母們都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并學習這個,學習那個,但是從來沒有人教過我們該如何學習。

我們也只是憑借低水平的勤奮和重復,記住了這個,學會了那個,這些行為都是無意識和機械的勞動。至于我們到底該如何學習,用什么方法學習,卻一概不知。

尤其是當今互聯網時代,知識越來越多,但是我們知道了很多知識和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這些知識沒有用,還是我們沒有真正學好這些知識?

回去后我在知乎上輸入“如何學習”,出來很多點贊過千的答案。有的回答了如何提高學習能力,有的回答了如何高效學習,有的回答了如何學習某個專項能力,這些回答大多是基于心理、生理、社會等角度,來闡述我們到底該如何學習。

......

看完這些回答,我收獲以下兩點:

1、“學習”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門獨立的學問, 需要我們花時間來單獨學習;

2、想要學會“學習”,就必須要學習“學習”的學問。學會了“學習”,才具有效獲取其他知識的實用工具。

然而這些知乎上的回答,過于分散,又各有側重。“學習”這門學問,又很難窺一斑而見全豹。不過好在看到了今天要說的這本書——《好好學習》。這本書讓我真正開始了解“學習”究竟是什么,如何學習才是有效的。

先來說書這本書的作者:成甲。

成甲

成甲原是做景區設計咨詢的,2009年聯合創辦北京京都風景生態旅游規劃設計院,并擔任常務副院長。

業余時間,潛心研究認知思維,并多次受邀在清華MBA,中國惠普,中國人壽等集團機構做關于個人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方面的分享。

并與羅輯思維“得到”APP合作,主持《成甲說書》這一音頻節目,好評如潮。2016年“得到”年終盤點全年銷量TOP10 的節目中,《成甲說書》占了三成。也被羅輯思維評為“全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一個學習景觀設計的人跨界能夠如此成功呢?《好好學習》這本書詳細介紹了背后的方法。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全國最會學習的人”是如何學習的。

《好好學習》思維導圖


在講如何學習知識之前,者先向我們闡述了利用知識并產生優勢的三個不同的階段:

1、知識數量構建認知優勢。

這一階段是從20世紀90年代到2000年左右,也是市場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過程。這一階段,知識在商業競爭中的重要性開始突顯,典型的例子:大學生人才非常吃香,各種資訊企業、廣告企業等知識密集型行業蓬勃發展。

2、知識獲取速度構建認知優勢。

從2000年持續到現在,互聯網的發展打破;傳統知識傳播的邊界,我們從外部獲取知識變得越來越方便和快捷。誰越快獲取知識,誰就擁有優勢。

這一時期我國很多互聯網企業,例如微博、QQ、美團等等都是通過模仿和學習國外產品的方式,獲取優勢的。因此在這個時代,快者為王。

3、知識深度構建認知優勢。

第三個階段也就是現在正在到來的知識時代。互聯網知識的快速蔓延使得人們獲取知識的數量和時間不再是問題。

相反更多的知識、產品以及創意越來越同質化,對熱點、風口的追逐也越來越密集。因此是否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取得勝利,就要取決于知識的深度了。

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但是現如今改變命運的不再是知識數量這一維度,更重要的是認知的深度。

那么我們該如何提高我們的認知深度呢?


1 ??學習臨界知識

想必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曾經班上總是有這么兩種人,一種人平時認真努力學習,可一到考試卻怎么也拿不了高分;另外一種人,平時學習并不如第一種人用功,但是考試的分數卻比他們要高得多。這是為什么呢?

作者指出那些努力學習卻收獲甚少的人,很顯然是陷入例如“低水平勤奮陷阱”當中去了,他們將時間平均花在各種知識上。而另一種人卻將80%的時間,花在20%的知識上。

低水平勤奮陷阱

而類似于二八法則,這20%的關鍵知識要比那80%的知識更有用。而這些更有用的知識被作者成為: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所謂臨界知識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知道意義的規律或者定律。掌握臨界知識,我們便能開啟學習“少即是多”“四兩撥千斤”的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那么如何學習臨界知識呢?


2 ??如何學習臨界知識

所謂意識形態決定方法論。學習臨界知識也一樣,需要具備以下

兩個底層心態

1、底層心態之一:綠燈思維

我們在接觸新觀點和新知識時,往往要面對與自己傳統認知不一樣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便很容易激起自我防衛,總是認為自己腦海里的認知是對的,難以接受新觀點和知識。要想改變這一點,就需要培養我們的綠燈思維,積極地考慮新觀點里有價值的地方。

2、底層心態之二:以慢為快

快是結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快,不是說學習過程就要很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越需要你下慢功夫。

比如拿讀書這件事來說,有的人讀書只圖快,一天讀一本,然而書的精華內容根本都來不及消化,反而浪費了時間。

相反,帶著真正的問題,將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仔細搞清楚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這樣的讀書雖然慢點,但是卻能幫助你解決實際的問題,反而更省時間。

說完掌握臨界只是需要的心態以后,我們就具體看看學習臨界知識的的三個底層方法。

1、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往往只知道拼命學習,卻不知道反思。而反思并不是總結,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換一個說法,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

我們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采取行動—產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我們一次一次地做出假設,又一次一次產生結果。正確的假設產生好的結果,錯誤的假設產生不好的結果,而一次一次的反思訓練能夠使我們的假設質量得到提升,做事的準確性就會跟著大大提高。

2、以教為學

掌握知識最牢靠的方式就是以教為學。學習是輸入的過程,而教學則是輸出的過程,這個過程首先需要你本身有扎實的知識功底,其次反復的教學,也會加深你對所授知識的理解,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并且在教授之后,在回答別人提出的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時,又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比如我在和讀者分享這本書的內容時,在通讀完一遍的基礎上,再將原書內容重新溫故一遍,并以最淺顯易懂的文字和清晰的框架構思,呈獻給讀者。

于我來說,就相當于第二次看這本書,相比較之前一次,這一次我對于作者的觀點有了新的認識,并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學習到了其他一些知識。等到讀者在文末留言和我交流時,我對這本書有新的想法。這就是以教為學的魅力所在。

3、刻意練習

以前我們常常聽到“1萬小時”理論,但是這幾年好像不怎么再提了,因為它本身所適用的范圍就有限。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這個理論只是一味強調數量,而非質量。何為質量,質量就是效果,沒有效果的1萬小時,練了也是白練,最后還是會陷入“低水平勤奮陷阱”當中。

之后出現的“刻意練習”理論,便很好地揭示了真正掌握一門學問的關鍵。

一般情況下我們思考的過程是這樣的:看到問題——大腦直接調用直覺、過去的經驗、情緒反應——決定采取的行動。

而刻意練習就是用來改變這種過程的:看到問題——思考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么——解決這類問題可能用到的規律是什么——采取行動。

我們在掌握和了解了臨界知識的理念和方法之后,再回到最核心的問題:如何才能找到臨界知識?如何將臨界知識運用起來,做到知行合一?


3 ??發現和應用臨界知識

不說廢話直接上干貨: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

這個很好理解,一個人只有真正喜歡,真正感興趣,才會有認真學習下去的決心。有一部分人天資聰慧,但是做的事情卻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此便白白浪費了自己的天賦。

也許有的人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歡什么,但其實生活中你喜歡的事情有很多,只是沒有發現而已。

舉個例子,很多人喜歡看TDE演講,而有人就專門研究和總結了為什么TDE演講吸引人的規律,寫出了《TED演講的秘密:18分鐘改變世界》這樣的暢銷書。這種對自己喜歡的事情一直研究的,往往能夠取得成功。

2、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問君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知道原理的原始出處能夠讓我們理解知識產生的原始背景,以便我們能夠更好地判斷,該理論該運用在何處,而不是不加考究隨意使用。

例如之前我們提到的“1萬小時”理論,大多數人學習這個方法,就是記住這個結論,并依據這樣的理論,堅信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夠努力,就一定能有回報。

然而當你仔細一找它的出處,就會發現結論來自心理學家對小提琴手的研究結果,有其特定的范圍。而當你知道了這個理論的出處,便夠對這個結論的適用范圍和可能的結局有更清晰的認識。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這一步驟其實就是尋找問題的第一性原理。何為第一性?第一性指決定事物最原始,最本質的因素。第一性原理往往能夠直達問題的本質,排除其他表象的干擾,使你能夠接觸到事物的關鍵核心。

以我自己的理解經驗為例,前段時間,各地出臺的最低工資標準,表面上看是保障了一些人群的基本權益。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個角度試想一下,由于工人最低工資標準的增加,導致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在成本增加,勞動資本固定的情況下,企業只會招更少的人。

因此就會導致很多工人找不到工作。這可能才是這種政策最大的影響。而這個結論則是用最基本的“供求影響價格”這個第一性原理推理而來。

在市場環境中工人的工資是由市場供求來調配的。工人多,企業招的人少,供大于求,工資下降;反之,工人少,企業招的人多,供不應求,工資上升。因此當下市場的最低工資往往是供求關系平衡的產物。

供求影響價格示意圖

如果政府通過干預強行抬高工人最低工資,務必會打破這種平衡。企業不得不減少需求來保持新的平衡。

政府干預形成的新的價格-數量均衡

看到這里,你自然就會想到在市場經濟中,真正能夠保障工人利益的不是去干預最低工資標準,而是通過其他方式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例如政府補貼個人或者為企業減稅等等。

一個問題當你用第一性原理來看待時,往往能夠透過表象,看到問題的本質,并且還能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同樣最近關于各地方出臺租賃同權的政策,褒貶不一。而這個問題“供求影響價格”這個第一性原理也可以迅速幫你看清問題的本質。具體分析就留給讀者們作為測試了。

4、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并驗證。

或許有時候,我們并不能找到更底層的解釋,那么我們可以試著自己做出假設,如果這個假設被驗證為真時,那么你就會發現新的規律。

這一點在現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很常用。學者一般研究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時,往往先通過假設,建立二者之間的模型,并通過相應的統計分析,驗證原假設是否成立,并最終得出結論。


4 ??案例:幾個核心臨界知識及應用

由于專業不同,研究領域不同,每個人的臨界知識都不相同,但是卻有一些臨界知識是通用的。

1、復利:世界第八大奇跡

復利公式:

其中F代表終值,P代表現值,i代表利率,n代表計息期數。簡單解釋這個公司就是利滾利。比如今年存1萬,每年收益10%,前幾年可能看不出增長多少,但是利滾利存20年,結果相當龐大。

而復利的本質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B又會加強A,不斷循環。例如網站的訪問量越多,在搜索引擎的排名就越靠前,那么網站的訪問量就越多。

“窮者愈窮,福者愈福”的現象就是這個道理。生活中我們想要提高F,需要做到:首先要發現“A導致B, B加強A”的事情;其次我們要盡可能提高這件事的利率i;最后,我們需要加強這件事情的重復發生的可能性n。

當你突破了一定的臨界值后,便會看到飛速的變化,從量變轉到了質變。

2、二八法則

據說斯坦福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一個人賺的錢的12.5%是來自知識,而87.5%是來自關系。從此可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事業成功的推進劑。

二八法則看似熟悉又簡單,但是卻很少有人會運用。比如從人脈的角度來說,20%的人脈可以給你帶來80%的價值,這里的20%的人,往往不是自己最親近的人。

調查研究顯示,自己周圍80%的人,由于所處的環境與自己類似,所以并不能提供環境以外的有效信息。相反是那些20%關系較遠的人,由于從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行業,且周圍環境與自己也不同,往往能夠為你提供有效的信息。因此你可以用“二八法則”來管理你的人脈,為你帶來最大效益。


除此之外,還有概率論黃金思維圈進化論系統思考安全空間等常用的臨界知識,我在這里就不一一講解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后臺回復“14”,免費獲取電子版《好好學習》。


寫在最后的話

今天看書,見到這樣一句話:中國人和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兩個人種。要說猶太人是,那誰也不會反對。但是中國人是否能夠得此榮譽,卻另當別論。

很多中國人往往以為自己很聰明,自己的學習方法是最好的,沒有問題的,只要一直努力勤奮下去,就肯定能夠有效果。但殊不知,這樣的低水平勤奮,除了證明我們是一個勤勞的民族以外,并不能說明其他什么。

一個聰明的人其實是一個會學習的人,他的學習的效果往往“四兩撥千斤”。

做一個愛學習的人,更要做一個會學習的人。

共勉。

以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好好學習》是一本最近出的一本很有誠意和深度的書,看完這本書,會驚訝于成甲如此年輕的年齡能有如此的認知深度,但是看...
    鴻波微瀾閱讀 2,250評論 0 3
  • 在如今的工作和生活中,“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成了我們的追求目標。我們都希望在短期內速成,什么“21天成就xxx”、...
    think12閱讀 2,995評論 9 38
  • 簡介 因為認知的不同,人們活在各自的平行世界里! 這本書是成甲打磨三年的力作,值得一讀,干貨滿滿,剛開始豆瓣評分高...
    大雄作品閱讀 1,351評論 6 11
  • 愛情是什么? 他說:“愛情是鹿,我心悅你,如鹿心悅溪水。” 他叫陳鵬飛,家住北京,與妻子高中相識,相戀十四年。 畢...
    茗洛川閱讀 679評論 0 1
  • 草地上開著一朵野花 芳香著大地的情話 我就像那朵野花 你無意邂逅,我卻開滿了盛夏 坐在草地上彈著吉他 忘記了這世間...
    活在詩下閱讀 661評論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