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吃煎餅果子還是夏天,但是我想說的最后一次不是夏天那一次,是馬上到公司路口拐角處的那一家。
“我來一個豆面的吧,少放辣椒,其他正常”
很快,煎餅果子被裝在了塑料袋里,瞬間袋子里變白了,好燙!雖然就在公司旁邊,當坐在工位上時,已經癟了,一開始膨大的樣子變成了這個樣子。哎,現在的東西不比從前了,每當這時候,我就想起我第一次見到煎餅果子的樣子。
我們村西頭田地旁邊建了一個板紙廠,每天很多人進進出出,那時候好羨慕他們哦,上班的感覺真好。旁邊有一個三輪車,上面安著一個玻璃窗架子,跟現在所有賣醬餅果子肉夾饃的一個樣子,上面寫著:煎餅果子,簡單的四個字,并沒有正宗的跡象。
窗子后面的阿姨,熟練的操縱著手里的工具,轉一圈,自然的拿起一個雞蛋,旁邊一磕,手一張,蛋清蛋黃依次落到白白的圓餅上,再轉一圈,容為了一體,最后又在里面裹了一根大大的油條,好大一個!3塊錢。路的兩旁是參天大樹,樹下是柏油馬路,時不時有行人在攤位前面駐足。
后來,媽媽也在那里弄了一個早點攤,主要顧客是去板紙廠里面送原材料的司機,每天半夜開始準備,一開始賣煎餅果子,后來又賣肉夾饃,豆腐腦,燒餅......那時候已經上初中了,周六就去幫忙,說是幫忙,其實就是去玩而已,那時候也沒有啥娛樂活動。
后來的很多年,再也沒有吃過煎餅果子。再次提起就已經到了大學。
學校的后街,有很多小賣部,除了足療的啥都有。不知道哪一天,在干洗店旁邊,開出了一個窗口,還掛起了牌子——山東大煎餅,好嘛,倆男的,一女的,時不時還會有一位上了歲數的老人替班,也不算老啦,相對來說。
第一次見這么粗暴的煎餅果子制作過程,地上一個大桶,里面有大半桶面糊,來顧客了,穿跨肩背心兒的男人,舀一勺往煎餅撐上一倒,然后拿了一個刮膩子的那種板子,揮動著肌肉,使勁兒的三下五除二,面糊經不住熱,看樣子要熟了,撒一把榨菜在上面,再加一塊脆餅,之后卷了起來,麻利兒的放進了女子準備好的袋子里,“你的煎餅好了,慢走”。好大一個!左手拎著食堂買來的飯,右手拎著兩個熱氣騰騰的山東大煎餅,這一看就是給寢室的宅男宅女們帶飯的節奏。路的兩旁栽滿了垂柳,夏日的小風一吹,涼爽爽的,里面摻和著煎餅的香味兒,串遍了整條街,整個不大的校園。后來這個煎餅店,引發了一系列的店:里脊餅、熏肉大餅、麻辣燙......
不曉得這個店現在還在不在?兩個男的是哥倆,女的是媳婦兒。他家的煎餅面糊應該是獨創的,還有榨菜,特香!
畢業后回到了濟南,這個時候,已經滿大街的煎餅果子了,但是大學里的那種味道沒有了,也找不到了。
再后來,到了北京,同樣是煎餅果子的天下,只是沒有當年那么實惠了,你要倆雞蛋跟一個雞蛋沒啥差別。
大半夜,煎餅果子的樣子讓我有點餓了。
煎餅果子,抹不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