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1
“寶寶數學考的太差了,煩死了!”
這是姐姐今天發給我的微信,我看了不免都有點揪心。今年小侄女兒剛上一年級,姐姐把全部的業余時間都給了她,每天學習的時間也很長,但好像收效甚微。
按理說,小侄女兒每天放學后被接到托班,稍稍休息就開始有老師過來輔導課后作業,姐姐下班后接回家,連飯都顧不上吃,繼續做家庭作業。但即便如此,她的學習依然很吃力。
后來我發現似乎她的成績和時間長短并沒有直接關系,而是從小并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上學前,姐姐為了獲得暫時的安靜,總會把她交給動畫片,一看就好幾個小時。上幼兒園時,老師就說她注意力不集中。
但那時姐姐不以為意,總說上學后自然會好的。結果現在小朋友特別不適應小學生活,眼看著這個學期快結束了,她的成績在班級排倒數。每天晚上當督促她寫作業時,她反抗的情緒也很濃烈:為什么又要讀,我都讀過了。煩死了,天天都要寫作業。甚至有一天突然說,好想去死啊!一個才7歲的孩子,為了不寫作業寧愿去死,可見她內心對學習的反感之大。
姐姐偶爾自我安慰說,可能剛上一年級吧,大一點就好了。但通過這段時間的觀察,我卻發現不管是課本上的學習,還是課外跳舞、畫畫,她的接受能力都很差,進步也很慢,總是會落后同齡人一大截。我想:這才是真正讓人覺得擔憂的地方。
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過多保護,總是顧及他們年紀還小,應該做溫室里的花朵,不用承擔太多壓力。其實一定程度上,也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最佳時機。另一方面,是家長習慣將孩子全權交給老師,秉承著好老師才能教出好學生的觀點,忽略了課下與孩子的互動與交流。久而久之,對于這些孩子擁有的過于輕松與隨性的童年,成年后反而要承受的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下鄉養兒》中喬老師說:“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學習知識放在了首位,而忽視了身體、意志、情感這些重要的東西,其實這些才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智力就是建在沙丘上的大廈,是很脆弱的。”
這也是我前一陣看《小兒難養》這本書所得感想。嚴格來說,這本書只是一本事無巨細記錄生活的流水賬,且并不是一本教育成功的親子書,書里的孩子是軟弱無力的,家長也不是成功者。主人公天天換了幾所小學都無法適應校園生活,最后輟學在家,即便修養在家,因為噩夢連連,總是晚上玩耍,白天睡覺。父母為了照顧她,也都雙雙辭職,最后全家搬到了農村,種菜、養動物、做家務......
在慢慢深入文章看時,從剛開始對天天一家的同情,到后面反而越發覺得天天厭學、膽小懦弱,其實很大部分都是她的父母造成的。每次當天天遇到問題想要退縮時,她的父母都無條件同意和縱容。
當天天已經被喬老師訓練的可以獨自在家照顧自己時,她的爸爸還是不放心,只要離開她就覺得心神不靈,必須要立馬回去看她。讓天天一次次失去了獨立成長的機會。
這似乎也是現在很多父母的通病,對于孩子的表現總是過度包容,從不反思,面對問題喜歡逃避。文中的天天在幼兒園時就不喜歡去,但她的父母不去分析原因,只是一味的去換幼兒園,一直到小學都換了好幾所,才發現是孩子出了問題,而不是學校的責任。
其實彼時他們的下鄉養兒,不過是曲線救國,如果一開始不過度保護,不急于替孩子掃清前方障礙。協助孩子自己主動去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讓她主動去面對困難。那么可能就不會非要出走鄉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如果只是因為親戚的孩子,和看了這本《下鄉養兒》的話,那難免觀點會偏差。但因為之前有過近半年的少兒主持老師的經驗,近距離接觸了上百個孩子和家長后,內心對于家長要放手這件事也是深有感觸。
絕大部分家長剛來報名時總會說,我的孩子膽子太小了,他根本不敢跟陌生人說話,我不想指望他學到什么程度,得到鍛煉就好。看,還沒開始,就表現出對孩子的不信任感。
每當這時,我第一時間讓他們先放松自己,因為他們的緊張與焦慮極容易傳遞給孩子。而且如果家長長期在孩子面前灌輸他很膽小,比如他不跟路上遇見的熟人打招呼,父母就會跟熟人說,不好意思,我家孩子就是膽小。長此以往,孩子潛意識里會默認我就是膽小,我就可以不打招呼。
另外很多孩子其實都是多面派,他們在家人面前和外面都有著不同的相處方式,這也說明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之道。可是在家長的固定思維中,總覺得孩子要聽從大人的安排,才能獲得最大的幸福。
所以當孩子在教室上課,家長在另一個教室的監控看到他的表現時,總會驚訝大于擔憂:哎!我們家孩子怎么這么活潑,還會主動舉手。其實他本來就沒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懦弱。
還有一部分家長急于求成,沒上幾節課就希望立馬看到成果。事實上課堂上的一個小時只是老師的輸入,如果課下不及時輸出的話,那孩子可能吃顆棒棒糖就忘了。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其實就算剛出生的嬰兒,雖說是一張白紙,但其實那時他們已經有自己的個性和態度,對于外界也有著自己的處理方式。不信?你看每個嬰兒在面對吃喝拉撒都有著不同的表現方法,連哭聲大小和頻率都有自己的特色。
所以,父母們就別再過度擔心了,而給他們翅膀去自由飛翔,應當讓他們盡早的去適應社會,成為一個獨立且有擔當的個體,用自己的方式去體驗這個社會的美好。
? ? ? ? ? ? ? ? ? ? ? ? ? ? ? ? ? ? ? ? ?4
或許對像我小侄女兒才7歲的年紀來說,現在還不能辨別善惡美丑,過早的放手可能會讓她養成很多不好的習慣。但如果連獨立寫作業這樣的事情都不能做到的話,那么被束縛的可能不僅是她的實際動手能力,連思想都被禁錮。
所以我想,我姐當務之急該是要從培養學習的好習慣開始。首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自己記錄當日作業、自己收拾書包等。因為紀錄作業本身就是考驗孩子是否專心聽講以及整體課堂是否完全堅持下來的一個標桿,而收拾書包本就是孩子的分內之事。
其次不要孩子陪孩子寫作業,長此以往容易養成過度依賴的弊病。雖然在她剛剛建立學習習慣的時候,家長的陪伴很重要,比如握筆的姿勢、寫作業的坐姿、剛寫字時筆畫是否正確以及是否注意力集中等等。但一旦這些習慣養成之后,就該讓她獨立完成作業。慢慢的養成她做她的作業、你做你的事情,互不干擾,但又在共同努力。
父母本身就應該是園丁,而不是木匠,對于孩子應該是培育而不是塑造。多一點現實的探索,少一些父母的嬌慣,讓他們自己去承擔責任和義務。畢竟人生的路,要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