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講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并不篤信知識的力量,因為我不會用啊,我看不出,書上的文字和我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關(guān)聯(lián)。
不過即使是在不甚篤信知識力量的情況下,我依然沒有放棄閱讀的習(xí)慣。
無他,僅僅是因為我就狠純粹地愛著閱讀,閱讀能滿足我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閱讀能讓我快樂——而這不正是知識的力量嗎。
于是,在很長的生命長河里,雖然我并不篤信知識的力量,但好在,知識的魅力就在于,哪怕你并不相信它的力量,它依然堅定有力地發(fā)揮著它的力量——這是一個多么令人歡喜的事實啊。
02
不過有點憂桑的是,即使是閱讀能讓我快樂,但我的前青春時代依然是不快樂的。豈止是不快樂,我還自卑。
為什么?因為我胖。
胖,對我而言,不只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情,更是一種原罪。
因為胖,所以我不配娛樂,只能好好讀書。
因為胖,所以我對書本以外的世界統(tǒng)統(tǒng)都不感興趣。
因為胖,所以我喜歡的人,永遠也不可能喜歡我。
沒錯,愛情讓我變得更自卑了,怕他知道,怕他不知道,怕他知道裝作不知道。總之,矯情造作到令人難以忍受。
那個時候,讀沈從文的書,有一句話是:“我看見一個胖女人從橋上經(jīng)過,我很難過。”
看到這句話,我也很難過。
更難過的是,最初的最初,我以為沈老在同情我們胖子,結(jié)果有一天,我才知道這是一個冷笑話。
于是直接受到了來自美貌和頭腦的雙重鄙視,萬噸暴擊。
當然,因為胖而致不快樂,只是我不快樂人生的一個線索,
真正的原因是,我沒能正確地接納自我、真正愛上這個世界——當然我從來都不認為,我有那個覺悟和天分,可以自己頓悟這些事兒。
所以說到底,我不快樂,不過是我沒有讀到真正的好書,足夠改變我三觀,給我正確洗腦,讓我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解的好書——教科書啊,《讀者》《青年文摘》《萌芽》之類的雜志咱就別說了。
03
我有一個朋友,她成長期里的不快樂源自家庭教育,用她的話說,她是在家長的打罵聲和否定中長大的。
直到她長大后讀了一些書,她才慢慢懂得人性的弱點,接受父母有可能也是禍害的事實,然后果斷選擇無視外界,哪怕是你親人,妄加在你身上的評判,把快樂的主導(dǎo)權(quán)從他人身上奪回來,如此才慢慢治愈了來自家庭的傷害,讓自己變得自信。
所以,好書真的非常有治愈作用,它不僅可以重新認識自我,還能讓你與世界重新握手言和,畢竟人的尊嚴在于,用李笑來老師的話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有人性中的最后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我是在上大學(xué)后,才真正變得快樂,甚至一不小心就活成了現(xiàn)在這副沒心沒肺,厚臉皮地自信的鬼樣子。
還真的不是因為,我豁出去老命,去節(jié)食,去跑步,去做瑜伽,最終瘦了十斤。
而是因為泡學(xué)校圖書館,看了幾本好書,甚至毫不夸張地說,上了大學(xué)之后,我才知道,真正的好書是長什么樣子的。要知道,我從來不怕自己不知道好書是什么樣的,我怕的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好書是長什么樣的。
04
讀那些真正的好書,那些可以被你稱之為精神導(dǎo)師的好作家,在他們的指引下,我開始嘗試著釋放自己的心靈,解放自己的心智,最要緊的是,我的內(nèi)心真正開始變得強大。
因為你知道,這個世界的模樣,取決于你看待它的方式,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的知識和美,還有很多的可能性,等待你去發(fā)現(xiàn),探索和認真打量,也就是說,有很多很多的自由——想到這些,你還有什么矯情勁兒去,表演一些作死的姿態(tài)去面對生活呢。
我讀羅素《幸福之路》
,知道參差多態(tài)乃幸福的本源,幸福的秘訣在于,使你的興趣盡量廣泛,使你對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人和物盡量友善,而不是敵視。別小瞧這本書,基本上就是在認識羅素之后,我才懂得,用欣賞的眼光去與這個世界相處,而不是因為不同而否定或者挑剔。
讀劉瑜的《送你一顆子彈》,看她一個人在美七年,在沒有朋友,沒有八卦,沒有娛樂的情況下,還依然保持著對生命的旺盛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老實說,直接顛覆了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因為劉瑜,我基本上原諒了自己青春的荒涼,甚至原諒了自己的矯情造作,自此成了一個自由主義者。
讀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才知道,寫文章根本沒必要苦哈哈的,整天一副猶猶豫豫作死的模樣,在不幸之中品來品去。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只要你在努力做事,拼命想問題,如果還能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那么你這一生必然是幸福的。
05
有些好書,你早點讀,是會影響你的三觀,進而改變你整個人生頻道的,我曾一度遺憾,為嘛我沒有早點讀到王小波,羅素,劉瑜這些人生導(dǎo)師呢,不然前二十年,我也不至于讓自己過的那么苦逼了。
不過轉(zhuǎn)念想想,有些東西急不得,有些書,你過早遇到,也許你就沒有那個心智和耐心去解讀它,于是你不會好好珍惜,繼而錯過。當然太晚遇到也不好,畢竟二十五歲去踐行一些概念和八十歲去踐行一些概念,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啊,后者有那個心也沒有那么心情和精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