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去震撼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

《奇特的一生》/類型:時間管理

*閱讀摘抄

格拉寧從柳比歇夫的日記入手,為我們講述了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是如何運行的。
柳比歇夫全名亞歷山大·亞歷山德羅維奇·柳比歇夫,是前蘇聯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他26歲時獨創了一種時間管理法,并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這種方法。直到82歲去世時,柳比歇夫一共發表了七十多部學術著作,內容涵蓋農業、遺傳學、植物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等多個領域。
柳比歇夫的本職工作是大學教研室的主任,除了在大學里做研究,他對政治、哲學、文學、數學等多個領域也都有涉獵。柳比歇夫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十年里取得這么多成就,正是因為他自創并踐行了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

時間管理的自律前提

清晰的理想和目標,致使他充分挖掘時間價值。
奮斗目標是使命性質的,如果抱持的是及時行樂的態度,相信不能做出高質量的時間管理。柳比歇夫從二十多歲開始,就鑒定學術研究的目標。
意識到自己生命的全部是生活的全部,減少無意義的條條框框,人不是機器,追求目標的同時,正視娛樂、休閑的態度。否則都將成為紙上談兵,對于持久戰而言,學會如何休息很重要。
在一個比較輕松、明確的環境里,三觀正確,才談得上好的自律。

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如何操作

1. 記錄

柳比歇夫在自己的日記中忠實地記錄了每天把時間用在了哪里,這些記錄的誤差不超過15分鐘。但這種記錄甚至算不上是日記,像是賬本。

圖片發自簡書App

2. 統計

月底,柳比歇夫都會把之前每天記錄的基本工作時間加起來,并做好分類。

柳比歇夫在某個月的小結中,記錄了自己當月用在基本科研上的時間是59小時45分鐘。這59小時45分鐘,又根據工作內容的不同,分為校對書稿、研究數學、閱讀日常參考書、撰寫學術信件等類型。用在閱讀日常參考書上的時間被具體到12小時55分。在閱讀日常參考書這一項里,他又詳細列出了書名、閱讀了多少頁,以及在每本書上耗費了多少時間。

圖片發自簡書App


3. 分析

在起步階段,他先是看自己在一定時間內到底能干多少、哪些工作方法最適合自己,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更加準確地認識自己,最終形成了一套集時間記錄、總結、規劃于一體的系統化工作方法,對精力和時間進行兩個維度的管理。


4. 反饋

在經過記錄、總結、分析之后,柳比歇夫會制定下一時間段的計劃,根據現有的完成情況,來決定在下個時間段里每個方面要花費多少時間、達成哪些目標。


三個注意事項

(1)記錄要及時

不要連續做了好幾件事情再回過頭來一起記錄,要一事一記。

用手表、手機計時器等工具輔助一下,保證記錄的誤差不要大于15分鐘就可以了。

(2)選擇記錄的時間段要相對固定,并且有代表性

如果你要記錄自己在某項相對重復的工作上花費了多少時間,最好是在每天固定的時間段來做這項工作。

(3)你要根據記錄情況,及時調整時間分配計劃

在每周或每月總結的時候,要找出上一段計劃中,實際消耗時間與計劃消耗時間之間的差額,然后結合自己的工作效率,重新分配下一段時間。

五大守則

1. 不要為了完成工作而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

2. 不接受緊急的任務

3. 一累了就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 保證睡眠時間,每天10小時左右

5. 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

時間價值并不均勻

乘車的時候,長短途的閱讀方式并不相同,長途有座位,可以看書同時用本子摘抄;短途時,他給自己備小冊子,以便隨時翻閱。
3公里內要求自己盡量步行,一方面是可以省去等車的時間,同時散步還可以鍛煉身體,他每一次散步,都用來捕捉昆蟲,事后研究使用。
在那些廢話連篇的會議上,他演算習題。
出門旅途搭乘交通工具時,看一些輕松的書,比如有學習外語。
頭腦清醒時,看嚴肅的書籍(哲學、數學方面的)。
腦子累了,就看文藝作品。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