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夢想怎么辦?

文/她心理

夢想這個詞,對于筆者來說是個,有些亞歷山大的詞語。倒不是說不想要夢想,恰恰相反,是太想要,但又不知道自己所謂夢想,是否合適宜,是否能實現,是否……只是別人的一紙笑談?

因為,筆者天生就是個沒有多少熱情的家伙,之前的文里我也曾說過,我曾經非常羨慕,小伙伴們那么熱情的追星。有個小伙伴還特意去學習,偶像的每一首歌,甚至為了偶像去學韓語,最后考級成功。

而我,則像是出廠時,就缺少了某種零件兒,對很多事兒說句喜歡,都心虛的很。因為我的喜歡,似乎還趕不上別人的隨意關注,很有種偽裝正常的荒謬感。

也許這又要歸咎于筆者的原生家庭,我都要替我的父母喊冤了。不過,如今想來他們除了吵架外,似乎也很難看到迸發的熱情。而他們的吵架,即便聲高也令我覺得,其中沒有熱,而只有冷。所以,他們對吵架般的溝通,最后都失去了熱情。

所以,筆者的基因里就沒有熱情這個DNA元件,而由無數熱情、愿望堆積起來的夢想,似乎對我而言就更加遙遠了。不是說我沒有愿望,我有很多,但我又羞于承認那種渺小的瑣碎愿望是我的夢想。

夢想不應該是更高大上一些嗎?雖不求達到,如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一樣上升到崇高人類平等的理想,但也不該瑣碎到,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就心滿意足。

雖然一直把寫文字,當做自己的夢想,但,熱情儲備不足的筆者,總是在落筆前,就已經有燈盡油枯之感。因為熱情的儲備不足,更因為知識、沉淀的儲備不足,于是更加不樂意承認,這一篇篇毫無邏輯感的文章,就是自己要實現的夢想。

今天有些消極到低谷的意思,不過好在,筆者喜歡在低谷尋找花朵,即便是小小的野雛菊。剛好看到TED《停止尋找你的熱情》,雖然中國與美國的教育環境不同,一個崇尚素質教育沒多少年,而另一個則是以個人的自由成功,作為教育基石。

在我看來,一個如筆者一般的內向型人,在美國要活的更加糾結些。這要感謝于筆者受教育時代,素質教育還走在口頭上,骨子里還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沒有興趣,沒有熱情,沒有夢想,似乎是很正常、也很合群的一件事,所以筆者成長以來毫無壓力。

當然,壓力隨著步入社會,隨著反思自我,而更加變本加厲地洶涌而來。真不知道筆者是該慶幸,曾經擁有過傻白甜的無憂時光,還是扼腕沒有早發現早治療,早早學會應對種種壓力與試煉。

反正,我自認為比美國小朋友要幸福的多,因為,他們從小就被無數放大鏡觀察著,這個小蘿卜頭的興趣是什么?熱情是什么?特長又是什么?是不是足夠開朗勇敢,去追求自己夢想?

相信我,這些莫名其妙的關注與期許,對一個內向型人來說簡直是噩夢,會有種自己是個不合格產品,竟然蒙混過關來到人間一樣的心虛焦慮感。而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推崇,美國夢的標桿,使得自由,對很多人來說不是救贖,而是噩夢,噩夢的囈語就是,“你對什么事是有熱情?”

這句問話的潛臺詞是,別告訴我你沒有熱情,那簡直是對人生的不負責任,是比追逐熱情,追逐夢想失敗還要失敗的一件事。

TED演講者一開始,就焦慮于沒有熱情,她從小就發現自己缺乏熱情,而到了大學畢業時,依舊沒有找到自己的熱情。也就是我們習慣說的,可以為之奉獻一生的夢想,這個夢想可以讓我們賭上自己的事業、家庭、人生規劃。

但,她沒有,跟筆者一樣,她選擇等待,等待熱情降臨,就像筆者等待靈感降臨,期許文思泉涌一樣。

結局可想而知,所有的等待大都沒有結果,尤其是蹲在家里的等待。于是演講者不管什么熱情,為了賺錢去找了第一份工作,然后第二份,在工作中獲得了成就感與被需要感,這讓她感覺到了久違的熱情。

是的,就像她說的成功創造熱情,大過于熱情創造成功。

筆者不是鼓吹尋找并追逐自己的興趣、熱情、夢想無用論,而是,認為與其總是在理論中、在天馬行空的空想中尋找,那玄之又玄的熱情,不如Just do it.在做的過程中尋找、試錯、篩選并追逐。

這才是尋找熱情,尋找夢想的正確姿勢,畢竟在家里等待,你接觸到的只是你自己虛無縹緲的各種想法與情緒。

而走出去,把自己放諸于形形色色的環境中,你與之產生的碰撞與鏈接,會讓你發現,很多不喜歡、不感興趣的事。而在這么多不喜歡中,也許就有那么幾個你喜歡,并為之興奮的小小雛菊正在開放。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